值值值 > 最新优惠 > 杂七杂八 > 优惠详情
他卖掉北京的房子,拍下中国199个正在消失的手艺,却被20家电视台拒播,看哭70万人

他卖掉北京的房子,拍下中国199个正在消失的手艺,却被20家电视台拒播,看哭70万人

承包数十万网友笑与泪的纪录片
8 年前更新

最近呀,我看了一部纪录片,一边狂吐槽一边看。

有时候笑到不能自已,有时候又忍不住泪目,就这样居然一口气看了五集。

»»» 注意事项:1. 促销会过期,请赶快去买。2. 提倡理性消费,别只会买买买,买己所需,且要买得值。

这部纪录片叫《寻找手艺》

说真的,我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纪录片,可以说是极其粗糙。

各种穿帮镜头、尴尬场面频频出现,连旁白都带着不知道哪里的口音,让你想哭又想笑。

这个草台班子摄制组准备不足就算了,还又穷又寒酸。

首先,没有做事先调研。听说有个地方的桑皮纸特别有名,几个人开着车直奔而去,到了那里之后发现所有的作坊早已废弃。

那里是这样的 ......

看他们过去一趟不容易。

有个老人拿出了自己收藏的最后一捆桑树皮说:你们拍一拍吧

其次,团度成员极其不专业。

一个半吊子导演带了两个出发前学了一个星期的摄影师和录音师,还有一个凑热闹的司机。

结果到山西治完鼻炎后,不知道是觉得这剧组没希望还是家里真有事儿,摄影师果断跑路了。

无奈司机现场学了下开关机就兼职当了摄影师。

最后,这个团队是真穷。

导演张景为了所谓的梦想卖了北京的房子(不知道是北京哪里的房子),反正才筹了 100 万。

到黄河去拍羊皮筏子,那你总该玩个漂流吧。

结果团队没钱,开着车傻呵呵玩起了戈壁漂移 ......

正如大家意料之中的,这部纪录片在正统派看来简直上不了台面。它一度被 20 家电视台拒收。

导演在怀疑人生的绝望之下把它上传到了弹幕网站 B 站,没想到引起了巨大反响。

人们一开始的弹幕是这样的。

最后一集的弹幕是这样的

一口气五集,根本停不下来

还没看就没了。。。不舍得看

五集 腰不酸 腿不疼

。。。

更有人甚至看了五六遍

在 90、00 后云集的 B 站,它的播放量居然一路飙升到 73.4 万。

豆瓣评分更是高达 8.8

看之前我真的怀疑这群人莫不是导演请来的托?

然而当我一口气看完的时候,居然觉得这么真诚、温暖有人情味的片子,怎么能只有这么点儿人看到呢!

那么这部糙片到底讲了啥,何以受到人们如此之欢迎呢?

这个三人的草台班子,历时 126 天,走遍全中国 23 个省市,拍摄了 199 位中国传统手艺人,以及他们的 144 项传统手工艺,这里面的许多都正在或即将从中国消失。

在新疆喀什,吐尔逊江祖农和他的两个侄子正在做陶器

在整个喀什地区就只有他们一家还在做陶器,他们家六代制陶。

然而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已经没有人愿意或者会制陶,到他这里已成为最后一代。

他们家所处的那个位置布满了林林总总的手工艺品作坊,慢慢地成为了旅游区,陶器也涨价了。

然而吐尔逊江祖农并不开心。

他说:便宜点卖,这样商店可以快快地卖,我可以多多地劳动。

他宁愿 5 毛钱卖 10 个也不想 5 块钱卖一个,只是希望可以制作更多的陶器。

的确,他深深地爱着他手上的陶器。他制陶这个破破烂烂的房子已经有 400 年的历史。

政府征地要拿 1 整个单元的 12 套房子来拆除这座老宅,这对于普通人得是多大的诱惑啊。然而吐尔逊江祖农硬是没同意。

同样是新疆,两兄弟正在做英吉沙小刀。这是全世界最精美的手工刀具之一。

这样一根烧的通红的钢材

在他们两兄弟的巧手下,经过四十多道工序和无数次修正,最后蜕变为如此精美的小刀。

上面的每一个花纹都是用贝壳等纯手工镶上去的。

在西藏有位铜制佛像锻造大师叫土旦,他学习锻造佛像 16 年,如今 29 岁的他名震整个西藏。

他做的最高的佛像有 5 米。

倒模、剪裁、高温软化、雕琢形状、花纹,几乎每一步都由纯手工完成,且每一个构造都有佛学含义。

最厉害的是他甚至可以用一整张铜片做出一尊佛像,不经过任何焊接。

有时候订单一来就是 1000 尊,从来不缺生意做。

按理说土旦应该特别有钱才对,然而并不是。

因为每当赚到钱的时候,他就造佛像捐给穷寺院。

有时候成本好几十万的佛像说捐就捐了,没钱的时候就白给干活。

因为他觉得:人死了就死了,但他捐的佛像将永远摆在寺里造福后人。

西藏德格印经院于群山环抱之中,这座印经院涵盖 30 万块经版,收藏了超过 70% 的藏文化典籍。

这里保留着最古老的雕版印刷,每天十几个雕版师傅迎窗而坐。

刀起刀落之下经文一点点显现,雕刻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

这个 21 岁的小哥已经在这里刻了 8 年,刻一块经版大概收入一千多元。

当导演问能不能快点刻,多赚一点的时候,这小哥却说:

不是不是,刻的时候好好刻、慢慢刻,对这个板子好一点嘛。这个不好好刻的话我们死了的时候因为这个,害怕得很。

于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敬畏和信仰。

在贵州白兴村,有门手艺叫枫香染。张腊四老大姐是枫香染的能手。

用枫香树脂和牛油在炭火上熬成枫香油,这种枫香油极其难找。当丈夫熬坏的时候,老大姐脸上是掩饰不住的落寞。

枫香染的图案很自由。先用白布画草图,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小猫、小狗、小兔,然后用枫香油覆盖。

老大姐的枫香染做得极其精美

然而,当摄制组提出要买一些的时候,老大姐却一件也不舍得卖。

因为那每一件都有故事,有她外婆留给她的,妈妈留给她的,还有她留给她女儿的。

这些承载着他家族温度的枫香染她要留给她的后代

只是无论他们的手艺有多么精湛,不管这些制品有多么精美,它们中有许多却要永远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在云南西双版纳,80 岁的老人坎温正盘坐在墙角做油纸伞,他这一做就是数十年。

几年前,当媒体发现这位 " 傣族制伞传承人 " 时,村里还有 4 人做伞。可是,待摄制组拍摄时却已只剩下坎温老人一人了。

削伞骨、剖竹子、固定伞骨、棉线定型,油纸伞的制作极其复杂。80 岁的坎温一直专注于手上,每一步都做的极其认真。

然而当他固定伞骨架时,导演第一次哭了。

这个线整整断了 8 次,每断一次老人都会呆呆的愣神,然后又焦急的进入下一次,直到第八次才终于成功。

也许是前面崩的太紧,也许是棉线的质量不行,又或许是坎温老人真的老啦。

导演说:说起来也没什么好哭的,但是我就是每看一次就哭一次。

最后离开时,摄制组买下了老人家中最后的 5 把油纸伞,那时的老人开心的像个孩子。他把所有的伞都重新整理了一遍。

视频上传到了 B 站,许多网友看到伞想要买。导演兴冲冲的统计了一下一共有 20 多把。

只是当电话打过去的时候,电话那头说:今年 2 月坎温老人已经去世了。

最后一个做油纸伞的人也不在了,这门手艺也随之消失了。

在贵州小黄村,真和养号两位老人正在造纸。

中国从唐代就开始使用距今已经 1500 年的宣纸,它们中的许多就是这么造出来的。

只是工业化像一个威力巨大的武器,所到之处片甲不留。这种供养了中国上千年的造纸术似乎再也难以留存下去了。

尽管她们纯手工,尽管一天也就做十几张,家里还是积压了几百张。

于是她们决定把家里的原料用完就不做了。这是她们最后一次造纸,没想到恰巧被摄制组赶上了。

当导演组拍下造纸全过程,老人激动地说:这次我们的照片和名字可以到北京去了。

弹幕里是一片网友跟评

到南京啦

到香港啦

到英国啦

到悉尼啦

到纽约啦

只是从这一刻起,这门手艺也彻底从这个村子消失了,中国的传统宣纸手艺从贵州小黄村消失了,中国的传统油纸伞手艺从云南西双版纳消失了,中国的传统制陶手艺即将从新疆喀什消失。。。。。。

纪录片中 144 项手艺中的许多正在或即将消失。

我曾感叹它们的生命力是那么顽强,躲过了千年中国的无数次战争。甚至有幸走过了那段混乱无序的时代。

然而无论如何我也不会想到,这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手艺会消失在现代文明的中国。

而我更不知道的是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在导演没有拍到的中国角落,还有多少中国传统手艺连同那些手艺人一起正在消失。

而我们却无可奈何那么庆幸,有个叫张景的中国导演卖了他北京的房子拍摄了这个纪录片,而恰巧我还看到了。

我想,当某一天有人问起中国传统手艺,有人问起中国工匠精神。

我还可以告诉他,有部纪录片叫《寻找手艺》那里有你苦苦寻找的答案。

文章转自酷玩实验室

下载干净清爽无广告的网购值值值App,第一时间得到内部特价;点此领取隐藏优惠券,先领券再下单。

您已经投过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