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九寨沟的地震,已经过去3个多月了。残酷的地震,曾一度让美丽的九寨沟,多处景点成为一片废墟。
但是这几天却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四川九寨沟震区发布了灾区重建规划,国土部出台了19项措施,初步规划118亿元,要在三年之内,重建美丽的九寨沟。
我也希望,四川人民能够早日重建家园。
说起来,在四川的自然灾害中,最打动人的是四川人的乐观精神。地震发生时,在打游戏的四川人,队友都劝他快跑,他还是心很大地表示不跑,打完再说。。。
无论面前有多大的困难,四川人都能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网上有一副图,可以很好体现,四川人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其实,这种乐观精神是刻在四川人骨子里的。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天生慵懒悠闲、生活慢节奏,没事的时候端上一杯茶,就能和朋友在茶馆吹一天。地震来了也就是从床上坐起来,想想“外面太冷了,还是不跑了吧”,然后盖上被子安然的睡去。
四川人最爱的事情还是打麻将,很多自己开小店的四川人,早点关门,是为了去打麻将。下午生意少很开心,因为可以打麻将,开门迟,是因为昨天晚上去打麻将了。曾有人戏言“飞机经过四川,都能听见下面搓麻将的声音”
自古就有“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说法,现在这句话的意思是四川这个宜居的地方,安逸得会让年轻人失去斗志,而想要安度晚年的老年人,在这里生活会觉得舒适无比。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句话最初的来源是说,四川自然地形险峻,少年进去了可能出不来,没法为父母养老送终。老年人进去了,可能客死他乡。
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培养出了这么一群四川人,自古以来就是天府之国:土地肥沃、物产丰饶、风景优美,导致四川人就非常慵懒、乐观,会吃,会享受。
对于很多四川人来说,吃着火锅唱着歌,领完工资打麻将,就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但别以为四川人都是没血性的,就是这么一群人,他们在关键时刻,往往又能站出来挑大梁。
最能体现四川人这种性格的,就是川军了。四川的军阀历史,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奇葩也最传奇的一段历史。
大家听我慢慢道来。1911年时,四川就成立了军政府,从清朝独立出来。独立之后,四川军阀之间共分了5个派系,军阀彼此之间谁也不服谁,有事没事就喜欢打仗,争防区争地盘。
按理说,打仗流血牺牲,岂不是很可怕?但是川军打起仗来,却非常奇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川军的战斗力,在全国是出了名的差。
都到了民国了,大多数川军士兵用的还是清朝留下来的老毛瑟枪,有些枪年久失修,打了两枪就拉不开栓了。
川军所谓的“骑兵团”,清一色都是步兵,唯一的四足动物,还是一头拉车的牛。
所谓的工兵营,连个铁锹都没有,挖战壕还要找老百姓借锄头。
所谓的“海军”,所有军舰加起来就一艘小轮船,焊上铁板装上两门小钢炮,强行称作“战舰”,因为吨位特别小后座力大。一炮打出去还没打到人,船先要倒退几十米。
四川军阀普遍没有文化,大多数官兵地图都看不懂,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反而军阀普遍妻妾成群。著名的军阀杨森,公开的姨太太12个、子女40多个,导致一个军队里姨太太比军官都多。
不光文化水平不行,川军行军打仗也是无比荒唐。有个军阀买了一架飞机回去,却忘了买炮弹,等到要用的时候才发现没炮弹,没办法,就用石头当炮弹往下扔。结果,石头炮弹没伤到人,倒是老百姓发现石头好用,就把石头都捡回家去打成猪槽。
之后,但凡有飞机飞过,都会有一帮老百姓,扛着杠子绳索,呼呼啦啦追着飞机狂呼“总司令送猪槽来了!”。
如果说当时中国的正规军和日本军比起来就像小学生,那么川军就是幼儿园的。
加上川军彼此之间都有联系,彼此都是亲戚朋友,士兵也多半是乡里乡亲,所以,川军打起内战来,真正下死手的血战很少,大多数时候川军的内战,就是村民聚众械斗、菜鸡互啄。
偏偏四川人迷之乐观,明明部分军阀为了打仗横征暴敛,收老百姓的税都收到十几年后了,但是好事的四川吃瓜群众不光对此毫不在意,还会在军阀内战时,挑一个高点的地方围观给他们鼓噪呐喊,就像看球赛一样开心。。。
就算分出了胜败,军阀之间还有不成文的规定,胜者不得追击,要好好安顿败者的家眷。在进城之后,还要给当地老百姓发红包。
有的时候两军的士兵,早上刚打完,晚上就一起吃火锅,打仗就跟过家家一样。
就这样过家家式的内战,他们还打得不亦乐乎,根据1932年的《四川内战详记》,四川军阀从民国初年开始打了20年的内战,大大小小一共478起,平均每个月都有两起。
如果用一张图表示当时四川军阀的内战,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
可以说,当时的四川军阀混战在整个中国都是一道奇景,被全国人当笑话看。
然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救国成了第一要务。而一向懒洋洋的四川人竟然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四川这些天天玩过家家的军阀们,马上就不掐架了,四川军政府主席刘湘主动请缨抗战。
征兵的传单一发下去,请求参加的四川青年就挤破了头,甚至不少四川姑娘都说:“你不去参军我就不嫁你,叫你一辈子打单身”
在川军出川的时候,所有人都瞧不起川军,认为川军装备太差。
四川气候潮湿,那时候的四川人,大多喜欢抽叶子烟,川军的士兵也不例外。行军打仗烟枪不离手,因此被人称为“双枪兵”。
除了烟枪不离手,四川人的队伍也特别奇葩,不光军服都花花绿绿没有统一,还特别喜欢,把自家乱七八糟的东西带上前线,有时候宠物也不放过。
1937年,一个亲眼目睹了川军向前线开进的美国人,有这么一段描述:
“这种景象真是有趣极了,叫人看得发呆,令人捧腹。他们沿着马路,通过郊区,成群结队,毫无秩序……许多扛枪的人,都把用布包裹着的私人财物吊在枪杆上……那些能够乘滑竿或者坐黄包车的,以及那些蓄养禽兽的人,提着鸟笼,抱着猴子……像这种吹吹打打的喜剧般的中国队伍,只有在传奇故事中才有了。”
在美国人看来,提着鸟笼抱着猴子上前线的川军就跟马戏团一样。
就这些天天内战都儿戏,上个战场烟枪不离手,走个队列像马戏团一样的川军,还能上前线打仗?你这不开玩笑呢吗?
出川之前,蒋介石给川军承诺,给予武器,装备加强,结果,出川之后,一谈到武器装备,总是出现种种原因,装备枪械不到位,就连军饷也只有正规军的一半。
绝大多数的川军士兵,只能背着草帽扛着大刀,穿着草鞋和单衣上前线打仗,就像街边的乞丐一样。
到了前线,无论川军被分配到哪一个部队,都会被部队长官嫌弃。他们都直言道:“我不要这种烂部队!”甚至还有老百姓看见川军,还以为川军是土匪。
然而,偏偏就是这样一支马戏团一样的川军,偏偏就是这样一群懒懒散散、享受惯了的四川人,在抗日战争中却展现出了无比强大的战斗力。
在大半个中国沦陷的情况下,四川一个省的人民,撑起了全中国的脊梁。四川人爱享受、懒散。但是在抗战时期,四川人自愿当民工的有250万人,他们修出了川陕、川黔、川滇和川湘四条公路,扩建了33个空军基地。
他们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只有锄头扁担,只有人拉肩扛,但就是这样,四川连几岁的孩子,都拼了命地在帮忙。
机场连筷子都给不起,修机场的劳工们,就自己带被子带碗带筷子。
这数百万四川人忍饥挨饿流血流汗修成的机场,成了二战时期除美军之外,唯一能对日本形成轰炸能力的地点。
在四川空军基地起飞的B-29轰炸机,在日本一共投下了16万吨的炸弹,摧毁了日本60%的航空工业。
四川人是出了名的吃货,一年就要吃掉3亿多只兔子,平均每秒就要吃9只。
四川菜也是著名菜式,蒜泥白肉、水煮肉、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干煸牛肉、辣子鸡丁,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川菜。
但是在抗战期间,四川到处都是挑着粮食,上缴给军队的农民。他们宁肯自己不吃,也要保证战士们吃饱,甚至有一个农妇,儿子上前线了自己孤苦无依,就把陪着自己的猫卖了,换了粮食交公。
战时物价暴涨,最多的时候成都一月之间米价上涨三倍,糖、盐、火柴全都限量供应,偏偏有时农民收成也不好,四川农民们自己都饿得奄奄一息,草根都没得吃,只靠观音土充饥。他们也要想尽办法,把自己种的粮食给战士们送去。
1941年至1945年数年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稻麦总量的31.63%。以一省之力,提供了整个中国三分之一的粮食供应。
四川人嘻嘻哈哈、神经大条,在内战的时候,经常一言不合就缴枪投降,在他们心里,打麻将比打仗重要多了。
但是到了抗日战场上,他们是拼得最凶最不怕死的一群人。川军26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淞沪会战中战绩最好的一支部队。26师全师4000多人,打到最后只剩几百人,伤亡超过85%,川军的尸体堆得比战壕还高。后来的战士战壕都进不去,只能拿前面战士的尸体当战壕,但也没有一个人,擅自退出战斗。
南京保卫战中,川军145师浴血奋战,打到弹尽粮绝,师长饶国华不愿被日本人俘虏,饮弹自尽英勇殉国。
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川军122师王铭章将军在滕县和日军激战,在日本军二十多架飞机的连番轰炸,数十辆坦克的疯狂推进下,阵地被炸毁,就退守城内,城墙被炸平了,就和日军打街头巷战,子弹都打光了,就用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
川军122师,苦战四个昼夜,5000人只有17人存活,几近全军覆没。王铭章将军以身殉国。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阻击了日军第十师团,坚守滕县整整四个昼夜,击毙日军4000余人,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感慨道:“没有滕县的死守,就没有台儿庄战役大捷”王铭章战死后,蒋介石亲自写了牌匾“死重泰山”,表达对王铭章的敬重。
四川参军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文化,也不知道什么家国存亡的大道理。但是刘湘临死前说的:“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一日不还乡”川军士兵人人牢记于心。
四川人一贯嘻嘻哈哈,总有一种迷之乐观。日军端午节去轰炸四川,四川人一边被炸得四处乱窜,一边还不忘调侃:“过节真热闹哈,日本人还给我们送粽子”
但是在民族大义上,四川人却从不开玩笑。四川安县有一个叫做王建堂的青年,报名参军抗日,父亲王者诚亲手写了一面“死字旗”,让儿子带上战场。
旗帜右边是“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
左边是:“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这面死字旗就是抗战中川军精神的最好证明!
日本人从来没有打到过四川,但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四川负担了4400亿元的支出,占全国的30%以上。出川将士有300万人,战死64万人,每17个四川人中,就有一个参军抗日。抗日战场上每5个中国士兵,就有一个是四川人。
打到了抗战后期,川军将士转战7万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13个省市,参加了中国抗日战场上28个大型会战、战役,守卫了五分之一的国土。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洗清了自己多年内战的污名,成为了最值得人敬佩的一支队伍。
这个时候已经没人把川军当土匪了,“无川不成军”、“川军能征善战”,成了各大战区的共识。
开国十大元帅中就有四个是四川人。
四川人的这种个性,在历史中沿袭已久。蒙古灭宋时,最早就是四川开始打,四川进行了极为顽强的抵抗,甚至一度击毙大汉蒙哥。
即使在南宋皇帝投海自尽,南宋政权灭亡之后,四川依然顽强抵抗了40多年。
清军入关后,四川和清军先后打了近百年。繁华的成都因此生生打成一座死城,也坚决不投降。
这就是四川人,喜欢享受、懒懒散散,还经常迷之乐观。
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他们从来不掉链子。在民族存亡关头,他们是最拼命的一群人,他们是这个国家的脊梁。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四川人的这种性格话,那么大概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就是天天吃火锅打麻将,所以哪个瓜娃子不让我吃火锅打麻将,我们就要跟他先人板板的拼咯”
文章转自酷玩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