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贵胄门第,富贵无双才高情妙,但他又痴又傻,“挥霍”无度散尽家财。
娶的是青楼女子,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败家子”,到了晚年凄风苦雨,落魄不堪。
»»» zhizhizhi.com 请您注意:1. 促销会结束,请快快购买。2. 倡导合理消费,不能不停买买买,要买己所需,且要买得值。可让人惊讶的是,他却是民国四公子之一,被世人称为:比国宝还要珍贵!
他的名字,你要么不知道,只要知道了就永远忘不了!
他,就是张伯驹。
1898年3月16日,张伯驹生于河南。
6岁时,他就被生父过继给了张镇芳,张镇芳可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的兄嫂之弟。
袁世凯当上直隶总督后,让其主管盐政,他曾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创办了北方第一家商业银行:盐业银行。张镇芳官财两运亨通,但两子女却先后夭折,所以便后来有了张伯驹这个继子。
而张伯驹确实也是个好孩子,自幼就享有“神童”之誉,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
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书架上的书,只要是他看过的,放在第几行第几本,他都能记得住。
后来,他被送入英国人办的书院读书,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同是校友。
从学校毕业后,他顺理成章的就被送进军阀曹锟、吴佩孚等部,先后任过提调参议等职。
但他却不喜欢从政为官,厌倦功名,不顾双亲反对,退出军界,从此过上写诗作画,看戏唱曲的生活。
他是富家子弟里的一股清流,面若旦角,眉如柳叶,待人温和,无丝毫戾气。
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长年一袭长衫,饮食也十分简单,丝毫不讲派头。
生于封建年代,便离不开封建婚姻。
15岁时,父母之意媒妁之言,他定了婚,对方是安徽督军家的千金,但两人并没有感情。
第二任妻子,京韵大鼓艺人邓韵绮,因他酷爱戏曲,便娶她做了二房。
等结了婚,他才知道妻子染上了鸦片,他厌恶鸦片,从此便疏远了她。
兜兜转转,终于他邂逅了,此生的挚爱:潘素。
潘素是前清状元宰相潘世恩之后,其母系出名门,13岁时母亲病逝,继母便将她卖到了上海妓院。拥有闭月羞花之貌,还弹得一手好琵琶,她很快成为当红倌人,在当时的沪上有“潘妃”之誉。
可旁人只识她的美貌,却不识她的内秀,她也以为将暗无天日地,在欢场中度过此生,直到她遇到了他……
潘步掌中轻,十里香尘生罗袜;
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他将潘素比作“赵飞燕”和“王昭君”。
才子佳人,顿时一见钟情。
而两人的热恋却激怒了已与潘素有婚约的国民党中将臧卓。臧卓把潘素软禁在一家酒店里。
哪料到,他竟敢托朋友买通臧卓的卫兵,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孤身涉险“偷走”潘素。
不久之后,他就带潘素离开上海,在她的家乡苏州迎娶了她。
至此,那位名动上海滩的潘妃成为历史,她洗尽铅华,将往日的万种风情,只与他一人听说。
那一年他37岁,她20岁。
婚后,他发现潘素绘画极有天分。
他是那个真正懂她的人,他也成了她的伯乐,去洗净那些蒙在明珠上的灰尘。
他带她访遍名山大川、寻尽鸿儒雅士。
在他的引荐下,潘素21岁便拜名师学画花鸟,山水、人物、花竹、鸟兽,潘素无不擅长,特别是山水,多用青绿。
笔法直逼南宋,还曾三次与张大千联袂作画,最终成为一代著名画家。
就连张大千都赞叹她的画:“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
潘素画作欣赏:
从此,他们便夫唱妇随,尽享诗画唱和之乐。
她何其有幸,邂逅了如此痴情的他。
不论你的出身,不论你的过去,只要认定你,就愿意用爱滋养你,愿意为你义无反顾,走过千难万阻。
夫妻“诗画唱和”作品
1927年,他到北京琉璃厂闲逛,突然,他在一家古玩字画铺看到了一个写着“丛碧山房”的横幅。他一边赞叹,一边看落款,这一看,他着实吃了一惊,没想到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反复推敲无误后,他立马收了。
从此,他就爱上了收藏,还自号“丛碧”,将宅院命名为“丛碧山房”,为收藏散尽家财,挥霍无度。
别人都说他是败家子,母亲也为此整天唉声叹气: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管,出去做官也不干,只知道花钱买字画。
张伯驹在丛碧山房花园内
可旁人不知道的是,他收藏并不是简单的为个人喜好,而是有着一个伟大的爱国情怀。
他说:
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
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
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国外。
《平复帖题跋》
《平复帖》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所写的一封信札。
这卷法帖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的最古老的名人纸本书法墨迹,也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山鼻祖”。
历代都被奉为至宝,在世界书法史上更是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它长23.8厘米,宽20.5厘米,只有短短九行八十四字,而且少有四字缺漏。
虽不足一平尺,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印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被尊为“中华第一帖”。
1937年,在他得知溥儒有《平复帖》后,便再也睡不好觉了。(溥儒是道光皇帝曾孙,恭亲王之孙)
1936年,他得到消息溥儒将唐代韩干《照夜白图》卖于古董商,准备运往国外。
他大吃一惊,赶忙给当时主政北平的宋哲元写信,希望制止国宝流出国内。
但宋哲元接到信时,此画已被转卖到了英国, 致使这件国宝从此流失海外。
他悲痛万分,深恐《平复帖》从蹈覆辙,如果流失海外,将是千古之恨。
张伯驹立刻委托中间人向溥儒求购。
溥儒说:20万大洋。他很沮丧,说:没这么多。他请到张大千说合:6万大洋,可否?但溥儒说:少20万不卖。
到了1937年底,他得知溥儒急需用钱,但他又觉得这是乘人之危,开不了口。便请教育总长溥增湘出面,他说:我先借他一万元。
没想到几日后,傅增湘说:溥儒要价四万,不用抵押。
轻松获得宝物,他抱着《平复帖》两眼放光。
可在那个战乱动荡年代,拥有这么一件稀世珍宝,不亚于在家埋了一颗定时炸弹。
1941年,上海各大报纸头条,以醒目标题报道:京城“怪爷”张伯驹在上海法租界,被人连车绑去,下落不明。
绑匪狮子大开口,索要300万,否则撕票。
此时的他为了收藏真迹古画,早已家徒四壁,根本没有现钱。
可在这生死关头,他却悄悄对设法看望自己的潘素说:
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是那幅《平复帖》,那是我的命。
我死了不要紧,那字画一定要留下来,如果要卖掉字画换钱来赎我,那我宁可先去死。
就这样,这场绑架持续了近270多天,270多天中,他随时有被撕票的危险。
众多富商名流也趁火打劫,上门欲高价购买觊觎已久的国宝,但他却始终宁死不屈,绝不出让古字画来换取赎金。
绑匪最后也没办法,害怕人财两空,于是将勒索金降价成20根金条。
家中潘素想尽一切办法,通过亲朋好友凑足了赎金,最终他才得以获释。
一场轰动整个上海滩的绑架案,就此告终。
《游春图》部分
到了1945年,“末代皇帝”溥仪被俘,混乱中不少珍贵文物散落民间,《游春图》被北京一古玩商马霁川从东北觅得。
《游春图》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作,是传世最古的卷轴画,运笔精到,意趣无限,有“天下第一画卷”之称,也被全世界奉为“国宝中的国宝”,距今已1400多年,珍贵至极。
1946年他得到消息,马霁川正为稀世珍宝《游春图》寻找海外买主,这回他又寝食难安了。
他立刻建议故宫博物院出面收购,长久得不到回应后,他担心夜长梦多国宝流失。
一天夜里,他杀到马霁川家,大吼道:《游春图》可在你手?此时马霁川便狮子大开口:开价800两黄金。
范仲淹的《道服赞》
而此前,他刚以110两黄金,收购了范仲淹的《道服赞》。
十几年来,因为收藏,他已耗尽万贯家财,一直只进不出的收藏,让他早已家徒四壁。
迫不得已,他开始四处游说:有一幅《游春图》,此卷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万万不能出境,谁为了多赚金子,把它转手洋人,谁就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所有中国人都不会轻饶他!
经他这一的宣扬,马霁川不敢再私自卖给外国人,降价至220两,可他还是拿不出。
着急万分,他一咬牙,竟忍痛将自己住的宅子似园卖了。
这宅子可大有来头,原为清末当红大太监李莲英所有,廊宇建造仿排云殿规模,当年落成之日慈禧太后曾大驾临幸,这个宅院要是搁到现在,绝对价值连城。
可当时就是这样一座豪宅,还是不够换回这张稀世名画。
此时又是潘素出手,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首饰,帮他将《游春图》购得。
他何其有幸,邂逅了如此义气的她。
不论你的嗜好,不论你的所为,只要认定你,就愿意用爱滋养你,愿意为你义无反顾,在所不惜!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试图以一己之力,阻止珍贵文物流往国外,为了这些稀世珍宝,他千金散尽,118件他收藏保护的顶级书画。
在动荡的战乱年代,为使这些珍宝不受损毁,他不惜性命所换来的这一切,实在让人难以想象。
可更让人意外的是,到了新中国和平年代,1956年,他竟然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珍藏30年的顶级珍宝,全部捐给了故宫。
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草书》等8幅书法,每一样都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张伯驹收藏的杜牧《张好好诗》
张伯驹捐赠故宫的镇馆之宝《游春图》
张伯驹收藏的黄庭坚《草书》
这是至今空前,日后亦难有,无人能出其右的捐赠豪举。
他在向国家捐献这八件珍品的同时,还将另一件稀世珍品唐李白的《上阳台帖》,通过统战部徐冰赠送给毛主席。
毛主席收到此帖,观赏数日,十分爱惜,后于1958年转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张伯驹收藏的宋徽宗题李白《上阳台帖》
电视纪录片《故宫》的策划,紫禁城出版社社长章宏伟曾感慨说:
张伯驹先生所捐献过的任何一件东西,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它的价值都不为过。
这些来自于他的古代书画极品,都已成了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当时政府为此奖励他20万元,早已穷困潦倒的他却分文不要。
他说: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他不仅是天下第一收藏家,还是集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家、戏剧家于一身的奇才名士。
他写的诗词虽未公开发表,但其诗词之好在圈内无人不晓。
周汝昌曾下过这样的论断:以词人之词论,应以南唐后主李煜为首,以张伯驹为殿。此后,很难再产生真正的词人之词了。
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也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
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学者刘叶秋赞叹他的书法:书兼行草,圆劲挺秀,卓然大家风范,与画可称双璧,殊足珍贵。
张伯驹画作欣赏
不仅如此,作为京剧票友,就在无偿捐赠书画的第二年,为响应“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号召,他立即组织成立了“老艺人演出委员会”,并开始排练戏曲,《宁武关》《祥梅寺》《马思远》。
做这些事情,他大有资格,大师余叔岩平生只教了孟小冬三出半戏,李少春两出,但教了他四五十出,他就此成为余派艺术传承的重要人物。为推动中国京剧艺术发展,他还约同梅兰芳、余叔岩等人,创立了“北平国剧协会”。
他组织过一大帮名角,举办了当时轰动全国的河南旱灾筹款义演。
演出后不久,日本全面侵华,那次义演,也被称为“艺坛最后一次绝唱”。
1957年,他把所有精力投入戏曲排练中,就像战乱时不惜倾家荡产购藏文物一样,奋不顾身地希望,挽回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和意境。
不过,这一次的努力却是徒劳的。
他排练的戏,很快遭到了攻击,最终被打成右派,每天都要被游街批斗。
可对这些折磨,他却极其坦然,他笑一笑,潇洒不羁地说:
“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委屈难免,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为什么不许别人错我一顶帽子呢?”
他还教育自己的子女:“一个人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这是大事,不能马虎;除此之外都是小事,不必斤斤计较。”
他每天被批斗,晚上依然故我,写诗作画,只要提及自己的划右,其他人不是愤愤不平,就是泪流满面。
没有一个像他这样泰然,淡然和超然的,这样散淡超逸的个性,正是他的硬度所在,不论时局如何变化,他都是这样,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过着淡然生活。唯有一次,他低下了头颅。
那一天,红卫兵将他收藏的卷轴丢到院里焚烧,年迈的他跪在火旁,不停哀求:
“要烧就烧我吧,这可都是国家的宝贝,烧了就再也没有了。”
可他的哀求,并没能改变他和国宝的命运。
1967年,他在被隔离审查了八个月后,从吉林省博物馆退职,送往吉林舒兰县插队。但公社也拒绝收下这个已经70岁,不会劳动还要靠公社养着的老头。
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这个被拒绝落户的老人黯然返回北京。
北京的家早已被人占有,只剩下一间10平方米的栖身之处,他在北京成了一无粮票,二无户口的黑户,只能靠朋友的救济艰难度日。
1978年平反后,他已是位八旬老人,但却是他一生最忙的时候。
他频频参加各种戏曲、诗词、书画研讨会,想为他挚爱的中华文化再尽最后一点力量。
但留给他的时间却不多了……
1982年,他因为感冒住进北大医院,被安排在一个嘈杂的八人间病房。
病房里的病人都患病严重,人多嘈杂既不利休息,又易交叉感染。
潘素提出要换个单人间或双人间,有利于病人休息,但医院拒绝了,理由是:张伯驹不够级别! 潘素再次与医院交涉,依旧被拒绝。
过了两天,病房又死了一个人,而他的小感冒竟转成严重的肺炎,紧接着,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
1982年2月26日,比国宝还珍贵的张伯驹,竟然因为一个小感冒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他去世后,有人忍不住,跑到北大医院门口大骂:
你们医院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高干病房?
呸!我告诉你们,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几十座这样的医院!
民国四公子中,袁克文42岁忧郁而死,张学良“西安事变”被软禁,溥侗误入汪伪行列,做了汉奸,遭世人唾骂,最终贫病而死。
唯他始终保持名士气节,名士风度、名士做派,名士传统,他就是生活在中国最后的贵族名士。
空城一曲风流尽,翩翩公子已成沧桑老者。
但先生好好,文采无双,福慧双全,传奇一生亦本色一生,富贵一生亦清平一生!
他浓缩着现代中国的风云幻变,书写着一代名士的爱国大德懿行。
2018年2月26日,张伯驹逝世36周年,致敬!缅怀!
信而好古张伯驹
文章转自公众号德国优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