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性消费就会享受到比普通用户更优惠的价格?不一定
有网友曾在微博上表示,发现很多“聪明”的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
»»» zhizhizhi.com 提醒您:1. 打折会过期,请尽早购买。2. 我们提倡合理消费,别只是买买买,需要再买,还要买得值值值!
这位网友用其亲身经历说明所遇到的情况:
他经常通过某旅行网站订一个出差常住的酒店,长年价格在380-400元左右;前几天在该旅行网站用差不多的价格又住这个酒店,办入住时好奇的问了一下前台现在酒店的价格,前台说现在是旅游的淡季,价格很低,差不多300元左右。这位网友便让朋友用他自己的账号查了一下,显示为300,然后用本人账号去查,还是380。随后该网友打电话问客服人员,接线员表示,可能是缓存的问题。
该微博发出后,在网上瞬间引起了广大的讨论,一时间网友们纷纷吐槽各自“被宰”经历。什么相同的路线和车型,比别人贵五六块;选好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价格立马上涨甚至翻倍;开不限流量套餐消费高的用户要138,消费低的用户要88;点外卖同一个地方同一家店铺,不同用户配送费不一样……
互联网企业“杀熟”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亚马逊。2000年,亚马逊进行差别定价,一名用户反映,在他删除了浏览器的cookies后,之前浏览过的DVD商品售价从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消息一出,如潮的谴责声涌向亚马逊。后来,亚马逊CEO贝索斯为此公开道歉,称这只是一个测试。
当下我们可以做的,或许只有呼吁有关部门介入,调查清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定价方式,是否存在现行法律意义上的不公平。无论怎样,这是一个教训——新技术不必然意味着美好,还可以意味着新套路。
提示:在进行网络购物或其他消费时,可以多进行一些选择比较,比如更换账号查看价格是否有出入,以便找到更优惠的消费方式
慢友在日常消费中有没有遇到此种情况呢?对于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慢友怎么看
本文参考于北京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