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鸡蛋这种事情,最不需要技巧了。冰箱里拿出来,丢进锅里煮一煮不就好了?
但真煮起来,糟心事也不少——
»»» 请您注意:1. 促销会结束,请尽早买之。2. 值值值倡导合理消费,别什么都想买,需要再买,且要买得值。有时候,鸡蛋一下锅就莫名其妙炸裂;
有时候,蛋壳出奇难剥,好好一个鸡蛋变成了月球表面;
千辛万苦剥开了,又发现蛋黄已经煮得黄中泛灰,干得噎人。
上网一查,各种“煮蛋秘诀”让人眼花缭乱,加盐加醋加小苏打,冷水煮沸水煮,自来水冲冰水浸。
究竟哪种才有效?还有看起来很高级的“煮蛋神器”,真的有用吗?
我们跟溏心蛋死磕了两个星期,以下是用128颗鸡蛋换来的煮蛋经验。
1 | 冷水煮,沸水煮?
对于懒人而言,冷水煮无疑比较省心,扔下锅开了火,定好时就行——只要不煮过头,好像都没什么区别嘛。
真的吗?
左沸水,右冷水
一个明显的对比:沸水下锅煮出的鸡蛋,蛋壳更好剥。
这是因为,鸡蛋在水中煮的时间越长,蛋白越容易与蛋壳的内膜紧密相连。
但这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沸水下锅,有些鸡蛋会不听话地炸成蛋花汤!
冷藏鸡蛋猛然受热,蛋清、蛋黄,以及气室里的空气膨胀,便会撑破蛋壳。
不过,这问题其实也很好解决:
但有时候,常温鸡蛋入沸水,也会裂开,那就可能是受热不均,注意以下这几点就能避免:
2 | 煮多久,出溏心?
从左至右,分别为5/6/7/8分钟的效果
基本原则是,想要几分熟,就煮几分钟。
不过,鸡蛋本身的起始温度和重量,也会影响溏心效果。
综合这两种因素,我们试验出的时间如下:
以55g的常温蛋煮5分钟为标准,鸡蛋重量增加5g,时间增加半分钟;冷藏鸡蛋和常温鸡蛋比,又要增加一分钟。
3 | 鸡蛋壳,不好剥?
好不容易煮出个溏心蛋,还得迈过剥壳这道难关。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鸡蛋越是新鲜,越难剥壳。一圈剥下来,鸡蛋表面坑坑洼洼,让人恨不得直接丢掉。
其实,只要加一勺小苏打或盐,就可以让鸡蛋更好剥。
左:加小苏打 右:加盐
流传广泛的冷却法也很有效。煮好的鸡蛋,放入4度冰水或20度凉水,静置15分钟,都会比常温冷却的鸡蛋更好剥。
同时,水浴还能避免余温继续加热蛋黄,破坏溏心效果。
从左至右,分别为冰水、凉水、常温冷却
越是低温,越能加速鸡蛋内膜的收缩,帮助它快快定型,所以冰浴的效果更胜一筹。
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鸡蛋煮熟后,蛋白和蛋壳之间的保护膜被破坏,冷水中的细菌会通过蛋壳趁虚而入,附着在煮熟蛋白的表面上。
且不说残留在表面的一点自来水能携带多少细菌(难道你就不用自来水洗草莓了么?),如果你真的很介意这个问题,也可以用凉白开/纯净水来水浴呀。
最后,从鸡蛋大头开始剥壳,也会比较好剥噢。
4 | 传说中的煮蛋神器
和蒸蛋、煎蛋相比,煮蛋最傲娇的问题在于,你根本读不出它的内心戏。
于是,某宝上出现了各种煮蛋计时器,可以和鸡蛋一起煮,通过颜色变化,让你(觉得自己可以)透视鸡蛋内部的变化。
这些计时器,价格差别居然还很大,从十几元到上百元都有,可是真的有用么?
想也知道,计时器本身只有一种规格,不可能感应不同鸡蛋的大小。
只有体积近似的鸡蛋能靠它来判断熟度,要是大一点小一点,它的参考作用就小了很多。
不同价格的计时器有区别吗?单论煮鸡蛋的效果其实差不多,质量好(贵)的计时器,升温速度更均匀,对温度变化更敏感,取出锅后,也不会默默用余温将自己加热到全白(全熟)的状态。
但话说回来,无论质量好坏,它都没什么实用价值。
只要对煮蛋时间心里有数,定个闹铃,到点关火,怎么也比你守在锅边,紧盯计时器颜色变化要来得轻松吧?
5 | 溏心蛋能有多好吃?
煮得好的溏心蛋,不加调味都很好吃。
但如果多花几分钟,做个酱汁腌渍一下,无论是空口吃,还是配一碗拉面,吃起来都能上天。
我的私藏秘方是——日式淡口酱油和味啉,配成1:1的酱汁。
日式淡口酱油色泽轻浅,又能调味。如果只有浓口酱油,要将比例调整为1:5。
若家里没有日式酱油,也可用国产的薄盐生抽代替。
剥好的溏心蛋完全浸入酱汁,冷藏2小时就好。
想要更入味,可以多浸1-2个小时,但别把它忘在冰箱里了,会咸过头——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取出来,用切蛋器或者细线将溏心蛋切成两半。
一颗完美的溏心卤蛋就诞生啦!
最后,我们来复习一下:
- 一个彩蛋 -
溏心蛋怎么拍才好看?
溏心蛋的温柔质地,和暗色调石板形成对比,瞬间高大上。
当然,最诱人的场景,莫过于热腾腾拉面上卧半颗溏心蛋,突出流心质感。
再配一个可爱的拉面碗,就能在朋友圈中脱颖而出。
文章转自公众号企鹅吃喝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