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值值 > 最新优惠 > 杂七杂八 > 优惠详情
他本是科学家,用60年却成了世界最牛农民,他改变了中国,影响了全世界!

他本是科学家,用60年却成了世界最牛农民,他改变了中国,影响了全世界!

毅然舍弃世之繁华, 穷极一生只求精神富足
7 年前更新

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世界上一棵树也没有,会发生多恐怖的事吗?

如果世上一棵树也没有,那么,将有450万个物种不复存在,陆地上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人类将面临严重的水荒;

»»» 购物提醒:1. 促销会失效,请快快下手。2. 值值值提倡合理消费,别只是买买买,需要才买,还要买得值。

许多地区的风速将增加60%~80%,而风灾所造成的损失你可能根本就无法想象,人类在没有树的世界里,连存活一年都是没可能!

树对我们来说不亚于空气的重要,而1万年前,地球上约有62亿公顷森林,可到今天却只剩下不到20多亿公顷。

从1990年到2015年,全球森林面积净减少已有19.35亿亩。

而森林减少后,对当今人类所带来的影响,更是触目惊心!

沙尘暴

干旱

让国人深受困扰的雾霾

多么滑稽的一幕,在香港维港前,却要和画布合影

失去家园的动物

保护植被,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想保护环境的人多,付诸行动的人却少之又少。

而有一个中国人,他在60多年前就行动起来了,并仅凭一己之力就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并带领无数中国人发家致富!

他,就是刘铭庭。

1933年,他生于山西万荣,父亲是中国第一代汽车司机。

抗日战争时期,他冒着生命危险为前线运送军火,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父亲为国家做了无数贡献。

解放后,父亲经常开车去新疆,从父亲嘴里,他得知了不少关于新疆落后、贫穷的状况。

新疆,悄悄地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长大后,他考上了兰州大学生物系。

他不仅成绩优异,还是个运动健将,各项体育活动都参加。

篮球、体操、田径运动……样样都拿手,获过不少奖,是学校里妥妥的风云人物。

1956年,他跟着老师,到新疆进行毕业实习。

到那一看,荒漠的美,是真美,广阔无际,浩瀚壮观;荒漠的苦,也是真苦,环境恶劣,漫天风沙。

他还见到了一种叫红柳的植物,它敢于与风沙、盐碱奋力抗争,让他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1957年,他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当时国家正号召有志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贡献,他立刻就想起了新疆。

当时在学校里表现出色的他,本可以分配到一个舒服、光鲜的岗位。

可他居然担心自己分不到边远的新疆,竟主动给高教部部长写信要求去又苦又累的新疆,他写道:

没人去,我去!我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坚决要求到边疆去!

就这样,他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了,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出了名的,“死亡之海”,“生命禁地”,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在这儿工作一不小心就会命丧沙漠。

而他却满怀激情地来到了这里,开始了漫长的治沙生涯。

当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刚成立,设备不全,连老师都没有,更别提谁能懂治沙,于是他就自学起来。

治沙工作艰苦,车进不去沙漠,只能步行考察,而那时刚到沙漠的他又没有经验。

一次天热得很,下了一场雨后,沙子表面凉凉的,于是他光脚就进了沙漠。

走了十几公里,发现越走脚下越烫,原来太阳出来了,沙子越来越热,最后被晒得滚烫。

意识到不对劲,他急忙往回走,光着脚的他走两步就不得不跪下来,把脚翘起来凉一下再继续走。

幸亏他带着布袋子,最后往脚上一套就往回跑,不然他差点就出不来了。

但这只是他在大漠中一个很小的插曲,每次进入沙漠,他都得抱着必死决心,面临一重又一重的危难。

1958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兴建青年渠组织青年进行义务劳动。

如果建成就可以增灌农田20万亩,润泽中国千万人,还能增加当地电厂发电能力和用水供应。

他知道后,二话不说就参加了。

在修渠劳动中,他是最勤奋的那个,成为了闻名工地的标兵,他也因为修渠遇到了一生所爱。

工地卫生员储惠芳,是江苏支边来新疆的知识青年。

两人因为工作相识、相知、相爱,他们为第一个诞生的孩子取名“渠花”,意为渠上的爱情之花

1959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塔克拉玛干科学考察队,任务是寻找优良的固沙植物品种。

经过艰苦跋涉后,他惊讶地发现,在一个流动沙丘上竟长着一棵与众不同的红柳。

红柳纤细柔弱,却能傲立于风沙盐碱之中,对改变生态效果非常好.

他激动之余翻开当时的教科书,竟发现在新疆荒漠地区生长的红柳,居然全是外国人命名的,中国对红柳的研究还完全是空白!

看着那一长串外国人的名字,他愤慨极了,不服气的他,决心投身中国红柳的研究.

考察回去后,经过多方查找资料,他终于发现了一株还没有在世界上命名的红柳新品种!

他欣喜若狂,1960年,首先向世界宣布了中国的新发现,瞬间引起巨大轰动,学术界正式定名它为:“塔克拉玛干柽柳”,又称“刘氏柽柳”。

他感叹地说:“我原来知道非洲,有一种无叶柽柳长在流沙上,好,这下我们国家也有无叶柽柳了。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优良固沙植物,现在我们国家也终于有了。”

之后,他又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走进沙漠。

发现一个新种已十分不易,可他又相继发现了,莎车柽柳、塔里木柽柳、金塔柽柳、白花柽柳4个新种。

其中,他发现的白花柽柳,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开白花的红柳品种。

全中国四分之一的红柳,竟全都是由他一人发现并命名。

他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柽柳分类学家,他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找到了优良的固沙植物,将中国的桎柳植物研究推向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可想防治风沙,光找到红柳还不行,“只有种起红柳,沙丘才能得以固定,沙漠才能披上绿装。”

于是,他又一头扎进了红柳育苗和造林的研究,更为此两度签下了军令状!

新疆于田县政府邀请他帮忙种红柳、治沙,当地不通火车,1300多公里路程,辗转、颠簸了整整10天才到。

一到目的地,他连休息都不顾就开始卯足劲干起来。

1982年,三次被迫迁移的新疆策勒县,再次陷入“沙临城下”的困境,当时他应邀去策勒县参加会议。

没有谁要他承担什么任务,可看到策勒县被流沙侵占,他拍案而起,当场签下‘军令状’,并承诺:将在5年中治理流沙6万亩,使其植被覆盖率恢复到30%—40%。

这项在许多人看来,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却敢放言曾诺。

而三年后策勒县政府来验收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

他真的只花了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治理流沙15万亩,流沙前锋后退4至5公里,当地植被覆盖率平均超过了60%,投入产出的比率竟然高达1:7.5!

1986年,新疆领导到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参观,看到园中生长茂盛的红柳,一位当时的自治区副主席问:

能不能在新疆南部,只花20万元就恢复10万亩红柳,经费就只有这么多啊。

而他当场又再次签下军令状:保证3年内完成任务。

3年后,果然他又成功造林27万亩,近300%地完成了任务。

做到了这些,他还没满足,奔波的身影又出现在了新疆各地,到处挥汗如雨。

在他的带领下,又是10年过去了,新疆种植红柳已达400万亩以上,他还在新疆伽师县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红柳公园。

伽师县全县盐碱化程度大幅减轻,土地改善了,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

伽师县从新疆远近闻名的贫困落后县,一跃成为了新疆粮、棉、畜生产十强县,粮食产量提高了十多倍,人均收入增长近三倍。

并且他将新疆红柳的育种、产苗量,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了50万株,其中适于造林的达到每亩35万株,扦插育苗的产苗量达到了12万株,比当时全世界最强的前苏联红柳产苗量还高出6倍到20倍不止。

他创造出了一项中国全新的世界纪录!

90年代初,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全球总共只有8项成果,而其中仅他一人主持进行的成果就独揽了2项。

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组,都感动于他的成果,尊称他为“刘红柳”。

联合国的荒漠化治理奖,他代表中国先后获得过三次,是全世界获得该奖最多的人。

他自从24岁主动要求被分配到新疆大漠,到1995年,已经近40个年头过去了。

从青葱少年到白发老者,已经62岁的他在治沙研究上从未间断过。

这几十年间,他竟然先后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转过七圈,全长40多万公里,等于绕赤道一周。

在新疆上至领导下至群众,听过他宣讲植树治沙的人不下20万。

他带领中国人掌握了二百种固沙植物,包括它们的习性,繁殖,生态环境。

这些固沙植物需要怎样的特定生长条件,什么时间开花结果,他都了如指掌,一清二楚。

对于红柳造林技术,他更是用到了极致。

任何一片土地,他都能想出办法让它长出红柳,无论荒山、砾石戈壁、粘土龟裂地,还是盐渍化沙地、流沙地、重盐碱地,他已经为祖国的治沙做了太多太多……

本是功成名就,1997年,到了退休年龄该颐养天年的他,居然还不肯去安享晚年。

在新疆大漠他行走了40年,沙漠人民生活的困窘也让他揪心了40年,他的余生还要再去实现一个梦想:那就是“带领新疆农民摆脱贫困!”

忙碌了一辈子的他,真的是再也闲不下来了!

这一年,他带上妻子储慧芳,拿出毕生积蓄和向子女门募来的50余万元,又来到了新疆于田县。

这里的人们生活困窘,他想从根本上帮助大家脱贫致富。

他想到了在这里种植红柳大芸,红柳大芸又名肉苁蓉,是名贵药材,在中药上已经被运用了两千多年,被医学界誉为沙漠人参。

可在这里由于人们不断的挖掘,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极其严重,红柳大芸这种珍贵药材被越挖越少,资源及其紧缺,价格也飞速增长。

他坚信:如果农民愿意人工种植大芸,不仅可以增加荒漠植被,保护环境,还可以让人们实现在沙海里“淘金”的梦想。

然而,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经济困难的老百姓并不买账。于是他决定自己先做给老百姓们看。

一头毛驴、一辆拖拉机,购买了简单的装备后,他就风风火火地在于田县,办起了全国最大的大芸种植场。

当地交通不方便,买东西更不方便,打电话要去5公里外的县政府,书信也只能暂存在23公里外的县上,而这里的生活,没水没电极度艰难。

他曾说过:“当时沙漠里面还没有拉电,也没有自来水。我们就到两公里多的地方,买一个桶,喝他们涝坝里面的脏水,那里面虫子也多得很。”

可这些困难都没有吓倒他,白天,他就和妻子在沙地里辛勤劳作,晚上,又在地窝子里,忍受着蚊子和牛虻的叮咬。

而做这一切,妻子也无怨无悔,默默地支持他,她知道:丈夫心中不仅有小家,更有大家!

妻子60岁生日时,他正好出差,儿子、女儿都来到沙漠看她,一见到又黑又瘦的母亲,孩子们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他们请她回家养老,可她却摇摇头坚定地说:“你爸还要研究大芸,他在这里,我就在这里。”

放着科学家不当,居然跑来当种红柳大芸的农民,很快,他的消息就四处传开了。

而之后他的百亩红柳蔚然成林,红柳肉苁蓉亩产100公斤以上,高出天然林无数倍,亩产值达到4000-8000元,超过之前农地平均产值的10倍之多。

他果真实现了,既能植树造林,又能发家致富!

当年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到达新疆参观完后,不由得肃然起敬,当即写下:“向刘铭庭教授致敬”的题词。

澳大利亚荒漠环境管理中心的一位官员更是深受感动地说:“我见过很多国家的沙漠,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地方!”

不少美国、德国、日本的,科学界人士都专程跑来拜访他,对他是深深的敬佩。

而他之后取得的成果更是不负众望。

2003年,他在全国获得大芸种植的第一个发明专利,紧接着又成功研发出大芸“开沟播撒高产法”。

之前还从来没有一个科研单位能把它人工繁殖出来,可他却做到了。

这是人类第一次将大芸繁殖出来,这完全是我们国家的自主知识产权。

而且他的大芸在海内外药材市场供不应求,一亩人工肉苁蓉可收入4000元,相当于10亩棉花的收入。

看到了切实的经济效益,当地农名都争着抢着开始种起了大芸,在他的指导下,于田县发展了5万亩红柳大芸,年纯收入已达到2亿元以上。

这已远远超出了仅有40万亩农田的于田县的农业纯收入,20万于田县各族人民终于摆脱了贫困。

不少当地农民都买上了小汽车,三五年的功夫,新房子也全盖上了,家里也全部电气化了。

而做这些事,他自己没赚过一分钱,竟全部都是无偿奉献!

之后他的红柳种植技术开始往非洲等贫穷国家推广,世界上其他的沙漠地区及其人民也因此生活发生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他还在不遗余力地为红柳科普,他说:沙漠太大,森林消失的速度太快,希望全民都能参与到固沙植被的种植中。

2015年,已经82岁的他,一次在骑摩托车去于田县大芸基地的路上,出了车祸,翻在沙漠里,摔断了7根肋骨,把大家都吓坏了。

可他却笑笑说:我摩托车摔到沙漠里面,很幸运啊,要是翻到硬路上不就摔死了嘛!

之后躺在病床上,他还在操心当地农民的植被种植。

他说:科学家就是要为穷人服务,农民们需要啥就应该搞啥。

他这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把科研成果都交给了农民兄弟。

农民是最可靠的,他们就住在沙漠里,交给他们就会世世代代延续下去。而他也就能放心了。

沙漠的狂风砂砾他何时怕过,若是贪生怕死,从一开始他就不会选择这条异常艰难的道路。

而他自己本是个科学家,却变得比农民还像农民,皮肤黝黑、粗糙,身上总是那件很普通的衣服,跟人们想象中的科学家大相径庭。

一次,有人对他妻子说:“刘老是世界著名的治沙专家,您怎么不打扮打扮一下他呢?”

妻子一听笑了:“他天天忙工作,打交道的都是沙子、红柳、大芸,上午出去时打扮好,中午就显回原形,你让我怎么办!”

择一事,终一生,所以,只要在世一天,他就如此执着的做一天,永不退休!

正如他所说的:“人生是短暂的,一个人一生做不了多少事情,但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我要做的,就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我的有生之年,为人民做点科学家该做的事。”

如今的他,已经85岁了,尽管多年大漠中的艰苦奔波,使他身患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可他一年中仍有大半时间待在沙区。

他总是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穿梭在田垄地间指导着农民兄弟们。

青春不能永驻,但他的激情永怀!

无数次的踏入险地,60年坚守出一片绿洲,他,毅然舍弃世之繁华,穷极一生只求精神富足。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是学的巨人,行的高标,他功在当下,更利在千秋!

刘铭庭,这样有良心的中国科学家,民族之幸,国家之幸,世界之幸!

2018年3月12日,中国植树节,此时请我们都记住这位85岁的老人,饕餮老者尚可骑着摩托奔波于沙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行动起来。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祖国的环保,出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因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就是造福后代!

文章转自公众号德国优才计划

下载干净清爽无广告的网购值值值App,第一时间得到内部特价;点此领取隐藏优惠券,先领券再下单。

您已经投过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