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没见过雾霾,没淋过酸雨,不知污染为何物,从不与心灵不干净的人打交道...
»»» zhizhizhi.com 提醒您:1. 特价会过期,请尽快购买。2. 我们倡导理智消费,不能只是买买买,需要再买,且要买得值值值!这里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
是的,这是一部关于西藏的纪录片:《极地》
壹 ǀ 用生命放电影
西藏,林芝,波密县。
白玛曲旺,是一个电影放映员。他有一个流动电影院,每年都要爬山涉水,给山沟沟里的村民们放电影...
他的装备很简单:一个箱子,几个包裹,还有一匹老马。
这一次,白玛要去一个叫做八盖乡的地方,顺利的话,两天能到,不顺利的话,那就不知道得走多久了...
白玛偏偏遇到了不顺利:一路上尽遇到滑坡和泥石流。每一块落石,都有可能要他的命。
朗玉村,是白玛的第一站。
这个村子,只有八户人家。湍急的河流,隔绝了村子与外界的往来。要过河,只能靠一条钢丝索道。
站在钢丝索道前,白玛犯难了,他给村长打电话,村长爽快的说:我马上叫人飞过来帮你!
人和东西都好说,就是那匹马成了问题...
为此,全村男人都来了,大家七嘴八舌,七手八脚,总算把马吊上了钢索。
马过河时,白玛紧张得不行,村民笑他:白玛,亲爱的白玛啊!马没死,你先吓死了!
一张白布,一台放映机,搭建出了一间露天电影院。
放映机里投射出的光线,在洁白的幕布上变成了影像,影像变成了故事,故事温暖了人心。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危险的电影院”,要知道,这场电影是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放给大家看的...
贰 ǀ 孤岛里的钢琴声
林芝市,墨脱县,加热萨乡。
这里山势险峻,道路湿滑,至今还没有通公路,被称为:高原孤岛。
单增曲杰,是加热萨乡小学音乐老师。
今天,他要办一件天大的事儿:把一架钢琴,搬到学校里!
一架钢琴,五六百斤,需要八个背夫一起才能挪动...背夫们都说:你有病吧?搬这么大个铁箱子进山!
通往加热萨乡的路,徒步需要四小时,沿峡谷行,两人宽的路,旁边就是悬崖...
更要命的是,搬钢琴大军还遇上了山路塌方,只能择小路而行:
45度斜坡,松散的泥沙,稍不注意,就会滚下山坡...
钢琴送到了,孩子们的音乐课终于有音乐了。
仅凭人力,把一架几百斤的钢琴,抬进大山里,搞不好还会弄出人命...
为什么要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山里的孩子们,需要音乐。
叁 ǀ 深山里的等待
察隅县,老夏尼村。
大佰龙,是一个彪悍的男人。年轻时,以打猎为生,单是熊就捕过80多头。
但是,20年前的一起事故之后,大佰龙就不再打猎了。
那一天,儿子上山捕猎,就再也没有回来,村里人都说:你儿子,肯定死了!
大佰龙说:我一直在想啊,我儿子从不跟人吵架,又不招惹别人,不知道为什么就没了。
大佰龙为此心怀愧疚,他认为可能是自己捕猎杀生太多,惩罚落在了儿子身上。
如今,孙子一家都搬到山脚下,住进了新房。
家人多次劝他下山去住,大佰龙都怒气冲冲的说:不可能的!老子死也要死在个屋里!
其实,大佰龙哪里是舍不得这个破房子,而是因为,他老是在想:万一儿子回来了呢?他找不到家怎么办?
肆 ǀ 70岁的老公主
白玛曲珍,次仁曲珍,曲美卓嘎,70多岁了,三人是65年的闺蜜。
彼此间还有这样的绰号:大公主、二公主、小公主。
三位公主的性格各异:白玛温和,卓嘎话少,次仁的嘴皮子最为厉害。
这天,她们三人将前往100千米之外的地方采草药,然后把草药熬成汁水,做成护肤品,推给更多人使用,她们称之为:创业。
她们把汽车称为:能跑的沙发
熬草药的时候,卓嘎忘了加水,气得次仁破口大骂:你老得晕掉了吗?
白玛在一旁看不过,帮卓嘎说了几句话,次仁回骂:你先管好你自己吧,牙都没了还来说我。
被骂的白玛也不还嘴,偏过头去,整理自己的头发,假装什么都没听到。
三位公主经常这样,骂骂咧咧,最后,笑做一团。
草药熬好了,她们想给每个过路人,涂上护肤品。刚开始并不顺利,人们对这黑糊糊的东西敬而远之...
她们为此编了一条广告:能美白发财,不怕晒黑不怕蚊子,还能补肾壮阳。
她们佝偻着身子,蹒跚着脚步,坚持不懈地要把草药涂在每个过路人的脸上。
她们固执地认为:这种草药涂了皮肤会变好,人们就会很幸福。
三个加起来超过200岁的老人,牙掉光了,皮肤皱了,腿脚也不灵活了,她们在高原上跳舞,她们用食物互相泼洒...还真像是三位长不大的小公主。
她们说:愿神保佑,我们后年大后年还在一起。
纪录片《极地》在2017年时播出,引起强烈反响,获得豆瓣9.5的恐怖高分。
有网友评论道:画面美轮美奂,故事直击人心,让人发笑,也催人泪下,感谢摄制组为我们记录下这么好的风景,这么美的故事!
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摄制组花了2年时间,行程4万公里。
据说,拍摄前期,因为拍摄对象临时变卦,必须重新寻找拍摄对象;拍摄中期,投资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差点胎死腹中;拍摄后期,又因央视某些规定,重新配音......
制作团队亲身体会什么叫做:万事开头难、中间难、结尾难。
拍摄时,藏族老百姓不看重合同、报酬之类的东西,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不能惊扰他们的生活。
比如,不能惊扰到母牛产仔;遇到火堆要绕道,不能跨过去;垃圾需要单独丢,不能放在火里烧...
纪录片《极地》共7集,每集3个故事。
在这21集的故事里,你能看到最美的西藏:湛蓝的湖泊,雪白的冰山,辽阔的高原...每一帧画面,都是精美壁纸。
你还能看到藏区老百姓的故事:放映员、驮盐人、木锁匠、说婚人...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电影剧本。
说实在的,虽然我去过两次西藏,但我不爱看和西藏有关的电影、电视、文章、推送...
因为,我很不喜欢有些人为西藏设定的“人设”:纯净无暇,无欲无求,原始朴实,虔诚美好...
但在这部《极地》中,我们却看到了西藏的另一面:他们不抗拒外面的世界,他们不抗拒现代文明,他们想看电影,需要音乐,希望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对于某些文艺青年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能看到这么美的蓝天白云,还看什么电影啊?有这么美的雪山草地,还玩什么手机啊?有这么动听的风声水声,谁要听音乐啊?
但这部《极地》分明的告诉我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需要公路,也需要音乐,也需要电影,也需要手机...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坚守在羌塘自然保护区,一顶帐篷就是他的全部家产;有人不要电视,不要电话,他乐于在深山里,守着祖辈传下来的帐篷...
但是,也有人做的手工靴子,定价800块一双,想多赚点钱;还有人,想离开西藏,到大城市里去学跳舞...
有人固守传统,有人试图改变,这才是真实的西藏,真实的西藏人的生活。
他们并不活在文艺青年的臆想里...
本片的监制曾海若,向当地僧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西藏越来越现代化,以及传统的渐渐消亡?
僧人回答:历史就是这样,生活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一定要固守住什么东西,反而是另一种执着。
文章转自公众号乌鸦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