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很多人都在刷一个叫做比利·海灵顿的人去世的消息,却很少有人知道将军去世的消息。
3月3日,林虎将军去世了。
»»» 值值值请您注意:1. 特价会过期,请赶紧购买。2. 我们倡导理性消费,别只会买买买,要买自己所需,且要买得值。
他曾驾驶飞机在开国大典上空飞行,他也曾在朝鲜战场上击落击伤美军F-86各一架。
他曾指挥部队空战,击落台湾空军飞机两架、击伤一架,是我们英勇的战斗英雄。
更重要的是,他推进了中国战斗机的发展,从苏联要来了当时先进的苏27飞机,我们能造出歼10、歼20,背后有着林虎将军的不懈努力。
甚至70岁时,他还能操纵战斗机,做出高难度的“眼镜蛇”动作。
有人说,真是“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
其实我想说,这些前辈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去研究如何保家卫国,就是希望我们能把心思放在别的地方,再也不用被战争、军事所困扰。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像林虎将军这样的英雄,他们将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由于他们的工作涉及机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无法得知他们的功绩,但是我们不会忘记。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超过400万人远离家乡,奔赴被称为“三线”的中西部地区,在山区和田间建设我国的基础设施。
支援三线建设的青年
在湖北远安的一个山沟里,就诞生了我国第一代地对地战术导弹,当时这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有一个人明知不可能,还是从北京赶来。
用18年的时间,带领一群不认输的硬骨头,把它变成了现实。
今天的远安066基地旧址
这个人叫王振华。
1956年他考入了莫斯科航天学院。
留学苏联的王振华(右一)
在当时,苏联的航天那可是全球顶尖的水准。
1957年10月,苏联就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而美国的都失败了。
美国还因此陷入了恐慌,甚至引发了华尔街的股灾。
斯普特尼克1号
苏联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名言,也因之传遍世界: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这些航天技术让王振华非常着迷,但是他也很清楚,中国在当时最需要的是增强国防力量。
我们如果没有自己的导弹,打起仗来被人欺负,国土都保不住,谈什么遨游宇宙人造卫星呢?
所以,他虽然很喜欢航天技术,但在苏联学习时,他专心研究的是战术地对地导弹,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飞毛腿”导弹。
苏联飞毛腿导弹发射车
这种导弹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而且还能装载在汽车上,堪称战场上的杀手级武器。
两伊战争时,伊拉克向伊朗狂撒了182枚苏式飞毛腿导弹,直接把伊朗炸到了停战席上。
伊拉克飞毛腿导弹
1962年,王振华学成归国。
正好国家急需远程、防空和海防导弹,在这些领域我们基本都是一片空白。
于是,王振华把自己的目标先放在一边,投入到最紧迫的研究中。
1965年,王振华参加了我国第一个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的技术设计。
然而,工作还没有开始多久,文革就来了。
王振华被迫中断了所有研究,被下放到辽宁的一个农场里,让他堂堂一个火箭专家去干围海造田的活儿。
虽然这和他的理想大相径庭,王振华也始终没有放下书本。
好在七十年代,在周总理的主持下,一批航天专家得以恢复研究工作,王振华也是其中之一。
1969年,在湖北安远的一个山区里,代号为066的海防导弹研发基地悄然建立。
这里说是基地,但其实啥都没有,厂房和宿舍统统不存在。
于是大家就加班加点,自己盖房、种菜。
三线建设
因为国家的政策,一直照顾不到他们,066基地建了很久也没有做成什么事,066离散伙只有一步之遥。
可是大家伙儿心里不甘心啊,在山里这么多年,造过车、种过菜,就是没造过导弹,出去跟人家说自己是导弹基地的?这脸往哪儿搁啊。
冷静下来一合计,066的人发现国产导弹型号中还有一个空白,就是没有地对地战术导弹啊,也就是飞毛腿那样的导弹。
于是,他们合计了一下,就向上级打了个报告,要研究地对地导弹。
这一下炸了锅,066几乎被怀疑的声音淹没,“你们想在山沟里研发最先进的导弹?金凤凰是不会从你们那儿飞出来的”
就在这时,王振华在北京碰到了一个066的专家,地对地导弹恰好是王振华的强项,两人说了没几句,王振华就答应他去大山深处的066一起干。
三只木箱和被卷儿,正就是王振华一家带到066的全部行李。
研究经费呢?不过区区5万元。王振华的工资呢?一个月62元。
而当时的物价,一斤肉差不多要1块2毛钱,就这点钱,王振华要养活全家6口人。
人手就更不够了,那个时候刚刚改革开放,人都是从山里往外走,谁愿意往大山里面钻呢?
说好分配到基地的50个大学生,最后仅仅来了3个,来了以后还都后悔了。
他们以为066是高精尖的导弹研究所,没想到只是山沟里的几间土石房子。
他们都自嘲说:“我们这些搞导弹的,还不如卖茶叶蛋的”。
没有足够的资源,王振华只能说,“有铅笔、橡皮我们就能开始干”。
因此,他们的科研路上几度失败,导弹的试验场是茫茫戈壁。
为了测试导弹的效果,王振华他们经常要在大漠里待好几个月。
第一次试验时,导弹发射出去后,弹头分离失败,比预定目标多飞了60公里,连靶区的边儿都没摸到,这个偏差也太大了。
试验结束后,上面的人就嘲笑他们,“你看,我没说错吧?你们果然是给国家浪费投资吧。”
但是王振华不服气,他觉得自己一定能行,失败了就再攻关。
王振华主持研讨会
为了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王振华废寝忘食,甚至连自己的家人都顾不上。
1982年初,王振华10岁的小女儿,在野外不小心误食毒桑果,他直到夜里下班才发现。
但是毒性已经发作了,他赶紧抱起女儿往医院跑,可是已经为时太晚,女儿救不回来了,王振华心如刀绞,泪如泉涌。
女儿的离开,让王振华一夜之间苍老了很多,他把悲痛和自责埋在心里,一头扎进计算机房。
即使是春节期间,也大都在计算机房计算数据。
饿了,就吃几块饼干;困了,和衣在地板上躺一会儿。
因为太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了,1984年,王振华患了乙肝,虽然医生要他住院,但他只接受打针吃药,照样上班和加班。
王振华觉得年轻人有想法,应该多培养新人。为了人才,王振华经常三顾茅庐。
他知道有个叫蔡海荣的小伙子,所学的正是项目所需的关键专业,但是已经接到了某企业的商调函。
于是王振华几次前去做工作,终于把他调到了基地。
让蔡海荣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一来就要负责关键课题的研究,这要是失败了可咋办。
王振华一边耐心指导,一边轻描淡写地说:“你只管放心去干,成了都算你的,失败了算我的”。
蔡海荣没有辜负他的信任,他以前所未有的软回收方法完成了课题,并在此后实现了中国航天技术领域的多个“第一”
刘石泉,大学毕业后来到066,在王振华的培养下,几年间成为集团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
熊玮,基地的司机,来基地之前只有高中学历,后来抓住了机会,通过考试获得了去哈尔滨船舶工业学校学习深造的机会,学成后被调入了基地的动力科。
1975年,熊玮也进入了设计所,并遇到了在业界久负盛名的王振华。
王振华与年轻人无话不说,熊玮觉得这个传说中的专家一点儿也不高高在上,而且他对国防的很多问题有非常独到的想法。
在王振华的感染下,熊玮一步步成为了弹道专家,后来更是成为了设计所的所长,为基地积累了大量年轻的技术人才。
此时,王振华已不再是孤军奋战。
随着年轻人的不断试验,还有他的日夜苦干,一个个难题都被攻克,距离最后的实验已经近在咫尺了。
然而,这个时候王振华的身体却垮了。
1991年,王振华在例行体检时,发现肝脏有肿瘤。
术后的几次复查,主治教授都将集团领导拉到一边,“这样的病人怎么能承担这么重的工作,这种病连多说话也不行呀!”
但是王振华平常在大家面前,他总是说:“我挺好,没事”。
他还有心愿未了,他不愿意休息。
手术后不久,他就再次投入工作,让他心心念念的飞毛腿项目进入了最后的试射阶段。
1992年,已经是重病的王振华,3次远征大西北,在空气中氧的含量,比江南少18%的戈壁滩进行试验。
1993年秋天,066迎来历史性的时刻。
新型地对地导弹4发试验发发成功,精度还达到了惊人的百米级,反而超过了苏联的飞毛腿。
更为后来逆天的十米级精度飞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振华十几年的卧薪尝胆终于修成正果。
工作中的王振华
也许是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已经落了地了,就在基地所有人都在欢呼时,王振华却旧疾复发了。这次,他的癌症没有放过他。
1993年11月,他接受了第二次手术,手术之后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
一天,他和老伴散步时,老伴问他:“你怎么走得这么慢?”,王振华吃力地说:“我怕是走不动了”。
1994年1月15日,王振华仿佛是预感到了什么,于是,他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开了最后一次报告会。
在这次报告会上,一向寡言少语的王振华说了很多很多话。
“留学苏联时,我为他们的第一颗卫星震撼,1969年美国登月时,我还在辽宁的农场里种田。
后来,总理说要搞地对地导弹,我很激动,安远的同志来北京调研也把我带到了这里”
大山里什么也没有,吃饭也是,早上吃炒茄子,中午吃炒辣椒,晚上茄子辣椒一起炒。”
没有锅盖,我就用木板钉了一个,还被老伴笑。”
听着这些简简单单的描述,前排的几个年轻人想起了王振华培养他们的时候,忍不住低下了头,肩膀在不停地抖动。
王振华说自己在基地呆了这么久,只有一些小小的心得:“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总设计师,有了错要马上改正”。
“不唯书,不唯上,要扎实地搞科研,现在一些集团在成立技术中心,很多报纸都报道了。
这个概念在中国来得太晚了,国外几十年几百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不能再浪费我们的知识分子了”
“我们集团要想发展,一定要研发在社会上受欢迎的产品,只有这样科研人员才能活下去”
他说的话句句都很朴实,但下面听的人都不自觉红了眼眶。
王振华向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讲解地地战术导弹的相关内容
1994年3月1日,一双始终仰望祖国蓝天的双眼缓缓闭上。
在追悼会的那天,066基地设计所灯火通明,只能容纳1200人的礼堂涌进了1500多人,大家就算是挤成一团也要来为王振华送行。
追悼会上,台上讲话的人数次哽咽,甚至很久都无法念出,王振华这三个字来
讲课中的王振华
幸运的是,王振华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遗憾,他倾尽一生心血的战术地对地导弹成为了真正的国之重器。
1995年,李登辉访美,并发表了大量分裂言论。
当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举行了导弹发射训练,向预定海域发射了6枚地对地导弹,导弹全部准确命中目标,这给了对面一个不小的震慑。
在台海危机中,我们有资本站出来说话,有资本挺身维护祖国统一,王振华功不可没。
台海军事演习
1999年,在国庆五十周年阅兵上,东风11甲的战术地对地导弹在战术导弹方队中压轴亮相。
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大阅兵上的东风导弹
今天,最新型的M20地地战术导弹射程可达100至280千米,误差不超过30米,可以突破目前的一切反导系统。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王振华辛勤耕耘的结果上的。
1993年,066基地改名三江航天集团,并搬到了市区。现在,第二代066人也投入到了最新的商业航天的研究当中。
2017年1月9日,“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成功完成了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这也是我国纯商业发射的第一弹。
这背后的一切,都离不开王振华为首的第一代066人的努力。
第二代066人研制的快舟一号甲火箭升空
有人可能会想,这都是和平年代了,研究这样的武器,还有必要吗?
有一次,王振华和熊玮一起经过天安门旁边的南池子大街,他问熊玮:这里繁华吗?
熊玮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点点头,王振华又问,要是敌人突然袭击过来,我们没有力量,拿什么来保护这里的繁华呢?熊玮愣住了。
是啊,如果能安稳地生活,没有人想要战争,没有人想要天天关心武器装备,没有人想要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倾注到数十年才能看得到成果的武器研发上。
但是,正如美国开国领袖,约翰·亚当斯所说的那样:
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因此我的儿子们才能学习数学和哲学。
我的儿子们应该学习数学、哲学、地理、博物、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
使得他们的孩子们可以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织物和瓷器。
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把我们的目光放到娱乐明星、喜剧八卦上,恰恰是因为王振华这些前辈无私奉献了一生。
也许他们如果活到现在,会很欣慰我们不用再整天关心导弹、坦克这些东西。
也许他们会希望,我们不再关注他们这样的人,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国泰民安比什么都重要。
但是,我们真的就该把我们的目光,放在明星和娱乐八卦上面了吗。
这样的我们,真的能承担得起这样的使命,让我们的后代,安心学习音乐、绘画和诗歌吗?
我想,我们不该也不会忘记他们,因为我们也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忘记我们。
文章转自公众号乌鸦上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