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友曝光一款名为“米家全变频空调”的产品,出现在国家3C质量认证中心的认证名单上。其申请人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制造商为北京智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目前来看这个传言基本坐实,小米将携手长虹杀入空调行业。
空调界再进军,小米能否变天
对空调产业深出触角,对于小米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14年底,小米公司和美的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5年6月,双方联手推出一款“i青春智能空调”,其特色是可与小米手环、智能家庭套装实时联动,并打出“年轻人的第一台空调”的旗号。这波合作看似来势汹汹,却最终草草收尾,这款产品也没有在空调市场中引起多少波澜。
显然,这一局的失败,没有打消小米打入空调市场的念头。时隔两年,小米又打起了空调业的主意。但和两年前一样,对于小米的产业构成来说,独自负担起空调这类家电的生产并不现实,这就使得寻求合作与代工厂势在必行。这一次,小米找上了同样试图在智能家居领域有所发展的长虹,这便有了此次“米家变频空调”的出现。
“米家变频空调”能否改变现有空调市场的格局,是个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一方面,比起格力、美的在核心技术层面上沉淀的强大优势,小米想要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显得似乎颇为艰难。而另一方面,按照小米一贯的市场定位,年轻人是其主要消费群体,时尚的外观、功能和价格的优势是小米一直以来捏紧的两手牌。有消息称,小米此次产品的价格定位可能在2000元左右,与同类型产品拉开了显著的价格差距,很可能对空调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小米的“性价比”理念能否支持其成功“变天”,这个谜底值得期待。
5年10亿赌局,胜者花落谁家
小米进军空调业的野心,自然引起了目前在国内空调市场上的老大格力的高度关注。对此,格力方面人士表示“想分一杯羹没那么容易”。
小米和格力之间的“恩怨”,其实由来已久。往前追溯,不得不提一提雷军和董明珠的10亿赌约。
2013年12月,在央视“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直播现场,雷军向董明珠发起赌约,“小米如果5年内营业额击败格力,董明珠董总输我1块钱就行了。”董明珠不甘示弱,当场许下一场豪赌——“1块钱不要在这提,第一,我告诉你不可能,第二,要赌我跟你赌10个亿”。
这场赌约在当时非常的吸引眼球。小米和格力,一个是新兴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一个是老牌传统家电企业,两者都有自己可以依仗的资本。
格力是国内知名的电器品牌,发展历史悠久,尤其在空调方面独占鳌首。格力空调一贯的对外形象是价高而质优,以严格的质量、低维修率和结实耐用闻名。同时,其大量的科研投入也使得其在各种技术层面上成果斐然,比如格力自主研发的压缩机,使之在变频空调的耗电量和耐用性方面表现出色。就目前来看,格力占领了国内空调业44%的市场份额,在对外出口方面,海外营收也有不错的增长。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小米不断拓展版图的同时,格力也在试图拓宽自己,15年3月格力推出了格力手机,宣告进军智能手机业务。
小米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色。2010年刚刚创立的小米公司,以一种令人咋舌的速度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小米手机在推出后的短短两个月里,就引爆舆论,成为一款现象级产品,以低价格和高配置的优势打响了品牌。除了粉丝无数的小米手机,近年来小米着重于智能家居生态链的建设,过去的3年里,小米投资孵化了77家企业,创造了很多的米家产品。其中,小米手环、充电宝、电饭煲等都广受好评。
单纯的从数值来看两家的发展,在2013年至今已经过去的三年半里,格力电器公布的数据是2014年年销售额达1400亿人民币,2015年的营收大幅度下滑29.09%至977..45亿元,2016年营收同比增长10.8%达到1083.03亿元,但仍然比2014年的1400亿少22.6%。作为非上市公司,小米的营收数据比较难找,据网络资料表明2014年应该是小米营收的高峰期;2015年小米遭遇华为、OPPO、VIVO等的冲击营收大幅下滑,约在780亿左右;2016年的手机销量没有对外公布,估计营收涨幅在25%左右。在17年小米的年会上,雷军为小米在今年的发展定了一个“小目标”:整体收入破千亿元。
就目前可知的数值来看,格力在这方面显然更有胜算。不过就互联网时代风云变化的背景来看,这个结果还不能早早就下了定论,且看一年半后尘埃落定。
从“小米空调”遇上“格力手机”来看,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两家的碰撞不可规避。就是不知雷布斯与董小姐的这场豪赌,最终胜者将花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