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值值值 > 好文攻略 > 排行榜 > 人文社科图书 > 十大人文社科书籍书单排行榜

十大人文社科书籍书单排行榜

人文社科图书排行榜

人文社科指的是人文社会科学,也就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人文科学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包括哲学、语言学、艺术学等。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今天我们就来推荐10本人文社科类好书! 

人文社科指的是人文社会科学,也就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有时也被称为哲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文科等。人文科学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有别于在中世纪教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来含义几经演变,包括哲学、语言学、艺术学等。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今天我们就来推荐10本人文社科类好书!

1 《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许纪霖 著
《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许纪霖 著88元
京东
>

书籍目录

自 序

上篇 特写

第一编 在中西新旧之间

曾国藩:中国式的入世禁欲

张之洞:生于末世的一代儒臣

黄远生:忏悔中的精神升华

杜亚泉:“旧派中的新派”在五四前后的命运

梁漱溟:最后一个儒家

第二编 知识与心灵的世界

胡  适:好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乌托邦

周作人:现代隐士的一幕悲剧

林语堂:战士、名士与隐士

林同济:紧张而丰富的心灵

第三编 知识分子与权力体制

陈布雷:“道”与“势”之间的挣扎

丁文江:出山不比在山清

翁文灏:一个科学家的错位

蒋廷黻:瓷器店中的猛牛

叶公超:误入宦途侯门深

第四编 激情、豪气与虚无

沈从文:做志士还是绅士?

巴  金:永远的安那其主义者

傅斯年:一代豪杰傅大炮

汪精卫:虚无主义的任性牺牲

第五编 思想的自我改造

金岳霖:走出阁楼之后

朱自清:从象牙塔到十字街头

闻一多:激情的归途

吴  晗:可怜一觉开封梦

第六编 世纪末的知识分子

张中晓:思想史上的又一位先知

顾  城:在诗意与残忍之间

史铁生:另一种理想主义

王小波:他思故他在

王元化:“我是十九世纪之子”

下篇 群像

第一编 知识分子的宏观图景

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历史考察

入世与出世——进退维谷的两难困境

外圆与内方——现代知识分子的双重人格

超然与介入——东西方知识分子比较与其他

“少数人的责任”——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

第二编 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

重建社会重心——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社会

都市空间视野中的知识分子

帝都与魔都:现代中国的城市知识分子(1900—1937年)

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

附录

在刺猬与狐狸之间——我的知识分子研究之路

后记

作者简介: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近著有:《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启蒙的自我瓦解》(合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启蒙如何起死回生》、《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等。

本书是许纪霖老师耗三十年心血,为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立传的人文社科类图书。其中的很多分析相当有见地,值得细细品读。

内容简介:

安身立命,继而立国兴邦。

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可以表现为三种不同的人生关怀:社会(政治)关怀文化(价值)关怀知识(专业)关怀。这是三种不同层面的人生关怀,有着由显到隐、由外向内、由入世到出世的区别。作为任何一代和任何一个知识分子,这三种关怀都是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同时具备的。

《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从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出发,进而关照到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和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型,既是一幅宏观的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亦是一张张纤毫毕现的知识分子个体的心灵图景。

编辑推荐:

何谓大时代?

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不仅与政治环境发生激烈的冲突,而且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矛盾。

处在近代这样一个低沉与亢奋、忧患与通达、沮丧与自信错综交织的大时代里,知识分子对命运如何抉择?安身立命,继而立国兴邦。

何以安身?以其精神为火焰,在历史的演变与脉络中照亮出一条道路。

为谁立命?以其气节与尊严,重燃日益幽暗之人性、维系民族之文化。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从曾国藩、梁漱溟、胡适、林语堂,到沈从文、巴金、史铁生、王小波,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怎样的代际更替?

悉数新与旧、东与西、传统与现代的接续,剖析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窥见现代中国的思想变迁——

“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

2 《奥威尔难题》

《奥威尔难题》 埃丽卡•戈特利布 著 陈毓飞 译
《奥威尔难题》 埃丽卡•戈特利布 著 陈毓飞 译78元
京东
>

书籍目录

导 读 “即使是被打败,也要充满勇气” ——徐 贲

第一部分 是绝望的呼喊还是对“人类精神”的信念?

第一章 奥威尔难题

第二章 奥威尔的散文:对手的诞生

第三章 奥威尔的小说:从心理现实主义到政治讽刺

第四章 《一九八四》:政治讽喻和心理现实主义的调和

第二部分 《戈斯坦因的书》:解码讽刺作品的钥匙——极权主义的“世俗宗教”

第五章 反乌托邦讽刺作品中作为主题与结构的时间

第六章 无产者、知识分子和对社会主义的背叛:奥威尔的讽刺技巧

第七章 双重思想

第八章 恶魔世界大洋国:对撒旦式反对者的迫害

第九章 恶魔世界大洋国:对“神圣”领袖的神秘谄媚

第三部分 直面极权主义恶魔:奥威尔及其同时代人

第十章 恶魔般的螺旋:心理历史学的阐释

第十一章 普通人反抗极权主义邪恶势力的现代道德剧:托马斯▪曼、加缪、萨特、奥威尔的背叛主题

第十二章 是什么将乌托邦变成了反乌托邦?科学的恐怖和恐怖的科学:赫胥黎和奥威尔

第四部分 奥威尔的悲剧人道主义

第十三章 “人类精神”:奥威尔对马克思、弗洛伊德和现实主义者的存在主义的回应

第十四章 奥威尔的悲剧概念:19 世纪道德理想主义和20 世纪现实主义的融合

第五部分 穿过另一面:从悲剧反讽蜕变为蕴含才智的激进讽刺——对“人类精神”的终极信仰

第十五章 新话的结构功能:讽刺的宣泄

第十六章 新话的主题功能:由悲剧反讽反转到蕴含才智的激进讽刺——结束语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介:

埃丽卡▪戈特利布(Erika Gottlieb),1938年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年少时辗转布达佩斯、维也纳和蒙特利尔学习视觉艺术,后于麦吉尔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定居加拿大,直到2007年去世。

她曾任教于麦吉尔大学、康科迪亚大学、道森学院、塞内卡学院、瑞尔森大学;执教之余,还坚持绘画创作与文学创作,著有《天堂废墟的失落天使:浪漫主义悲剧中的普遍冲突主题》(Lost Angels of a Ruined paradise:Themes of Cosmic Strife in Romantic Tragedy)、《东西方的反乌托邦小说:恐怖和审判的宇宙》(Dystopian Fiction East and West: Universe of Terror and Trial)和《成为母亲的女儿:一个幸存和重生的故事》(Becoming My Mother’s Daughter:A Novel of Survival and Renewal)。

译者简介

陈毓飞,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现为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

内容简介:

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的传世之作。传统评论家却认为这部小说顶多能算一部“有瑕疵的杰作”,因为其实质上是由绝望而生,表现出病态的悲观主义,否定了人类为自由斗争的价值;进而认为奥威尔因绝望而患上了癔症,因此在写下小说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对“奥威尔绝望”的指责来自心理学、政治学、女性主义、人道主义等多种批评理论。本书直面这些传统论点的强劲攻势,提出一种全新解读:《一九八四》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美学整体,应在20世纪人道主义的文学杰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埃丽卡▪戈特利布另辟蹊径,适度拓展批评视野,将小说置于“讽刺作品”、“奥威尔所有的文学作品”和“当代著名心理学理论”三个语境中进行考察;精读文本,关照小说中易被忽视却是解码奥威尔思想关键的《戈斯坦因的书》和《新话原则》两段说明性文字;并创新地提出,小说成功地融合了讽刺和心理现实主义两大文类,并非属于单一文类。在她的努力下,本书还原了奥威尔坚守的“人类精神”信念。

编辑推荐:

◆本书为解读乔治▪奥威尔及《一九八四》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传统观点认为《一九八四》是在绝望中孕育出来的作品,传达出病态的悲观主义,否定了人类为自由斗争的价值,充其量不过是一部“有缺陷的杰作”,而本书向这些传统观点发起了挑战。

◆本书是对极权主义的一次深刻探讨,作者从文学、历史、心理学等层面重构了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分析。

◆作者将奥威尔的作品置于“讽刺作品”、“奥威尔所有的文学作品”和“当代著名心理学理论”三个语境中加以阐释,考察了他对20世纪思想中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学派和存在主义等支流中“现实主义”概念的独特回应,将奥威尔与托马斯▪曼、加缪和萨特等著名作家进行比较,勾勒出奥威尔“人类精神”信念的不同方面。

◆奥威尔在国内享有盛誉,特别是《一九八四》读者众多,本书为研究奥威尔思想及其作品提供了详实资料。

3 《本雅明档案》

本雅明档案 瓦尔特·本雅明档案馆 编,李士勋 译
本雅明档案 瓦尔特·本雅明档案馆 编,李士勋 译102元
京东
>

书籍目录

前 言
-------
1. 细心的树 作为档案员的本雅明 (14)

2. 做成卡片的抄抄写写 收集与分散 (30)

3. 小之又小 微型绘画 (44)

4. 物品品相 俄国玩具 (56)

5. Opinions et pensées(意见和想法) 儿子的词汇和空话 (76)

6. 最柔软的寄宿处 笔记本 (120)

7. 游记 明信片 (136)

8. 弓的张力 作曲、建筑、纺织 (162)

9. 星座的位置 图解的形态 (182)

10. 捡破烂 拱廊计划 (196)

11. 变成空间的过去 拱廊和室内 (206)

12. 干杏核 谜语,游戏题,语言文字游戏 (226)

作者简介:

瓦尔特·本迪克斯·舍恩弗利斯·本雅明(德文: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7日,享年48岁),犹太人学者。

出版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和《单向街》等作品。有人称之为“欧洲最后一位文人”。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他的卡夫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是让他安静地躲在一个固定的夜晚,而是驱使他流落整个欧洲去体验震惊。

瓦尔特·本雅明档案馆——为促进科学文化发展,汉堡基金会在柏林艺术科学院成立的一个机构。

李士勋,德国翻译家协会会员,译作有《毕希纳全集》《第七个十字架》《单行道》《本雅明档案》等多部作品。

内容简介:

作为德国文学家、思想家,本雅明因其博学和敏锐而享誉世界,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其论著丰富的解释力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俨然成为重审现代性与欧洲文化史的关键节点。本书搜集整理了本雅明*有价值的一些档案文献,从细节处呈现本雅明的一生,既有趣又有料,很有可读性。

编辑推荐:

可是,人们什么时候
会像做卡片索引那样写书呢?
——《单行道》(《本雅明文集》IV-1,第105页)

本雅明的最后的档案依然是一个秘密:1940年9月,瓦尔特·本雅明翻过比利牛斯山时随身携带的文件包依旧下落不明。那里面的文件只有一份被保存了下来,那就是1940年5月8日的一封经过公证的信。在这封信里,马克斯·霍克海默确认并通知了本雅明已获得纽约社会研究所成员资格,他的研究已经证实对该研究所有很大帮助。帮助他逃亡的丽萨·菲特科女士证实,本雅明首先想知道的是文件包能否找回,那里面可能有他的最重要的新手稿,比他自己还重要。那可能是《关于历史的概念》的论纲。更确切的东西,人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如果说文件包里有本雅明的文稿,那就是肯定无疑的。警察的报告提到了一些不明内容的文件并列举出了一些最后的物件—— 一块怀表、一只烟斗、六张照片、一副眼镜、一些信件、几本杂志和一些钱,旅馆和安葬费用的账单就是用这些钱结清的。

4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19 世纪末以前各民族流行服饰) 阿尔贝·奥古斯特·拉西内,中国画报出版社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19 世纪末以前各民族流行服饰) 阿尔贝·奥古斯特·拉西内,中国画报出版社308元
京东
>

书籍目录

一 古代世界

古埃及、亚述、希伯来/016

古希腊、伊特鲁里亚、古希腊罗马、古罗马/032

未开化的欧洲地区/070

二 19世纪以前欧洲以外的地区

南太平洋群岛/088

非洲(一)/100

美洲/114

中国、日本/126

印度/156

锡兰岛、马来群岛、波斯、叙利亚/182

非洲(二)/202

土耳其、拜占庭/224

三 5至19世纪的欧洲

作者简介:

阿尔贝·奥古斯特·拉西内(Albert Auguste Racinet,1825—1893)是法国民俗服装学者、纹饰专家、画家和插图画家。拉西内子承父业,从事制图和平板印刷工作。他因临摹复制艺术品的技术娴熟,参与了许多插图和文字作品的手绘及专业制版工作。1878年,他获得法国骑士荣誉勋章。拉西内参与绘制并担当艺术总监的作品主要有《日本陶瓷制造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奢华艺术》《18世纪彼得·萨尔蒂科夫的考古藏品》等,他作为《多彩装饰》《历史上的服装》两部重要著作的作者而闻名于世。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服装》(Le costume historique)首版于1876年出版,作者奥古斯特·拉西内耗时12年,于1888年最终完成全六卷的绘制和印制。这是一部描绘历史上服装的鸿篇巨制,是法国出版史上首部描绘服装史并首次运用彩色平版印刷的服饰类图书。书中图片全部为作者临摹手绘,其中有304幅全彩图版,大部分使用金色和银色勾勒;170幅双色或三色的淡着色图版;附有12张古典流行服饰的裁剪图样。本书被认为是“服装领域最为重要的藏品”。

本版以《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为名,精美复原拉西内的486张原版彩色图版,按时间和地域编排为“古代世界”“19世纪以前欧洲以外的地区”“5至19世纪的欧洲”“19世纪末以前的传统服饰”四大部分,全景展现了19世纪末之前世界各地、各民族流行过的精美服装、配饰、家具、日用品及交通工具、武器等。相信本书会为艺术家、设计师、插画师和历史学家提供不可多得的图片资料,为所有服装和时尚爱好者带来丰富的灵感源泉,更为大众展现一场盛大的历史文化视觉盛宴。

编辑推荐:

作者耗时12年铸就,

486幅手绘彩色图版,

全景展现19世纪末之前世界各地、各民族流行过的精美服装、配饰、家具、日用品及交通工具、武器等,

是服装领域中世界公认的重量级藏品。

“我们的祖先不仅留给我们他们的智慧,还有他们那个时候挚爱的头饰、各种武器和其他装饰品。我们好好传承这些遗产的方法就是将其传给子孙万代。”

这是17 世纪法国作家让· 德· 拉布吕耶尔提出的挑战,而迎接这一挑战的是19 世纪法国艺术家阿尔贝· 奥古斯特· 拉西内,他把世界上各民族历史上的服装变化一一勾勒,展示给了世人。拉西内博采早期系列出版物、博物馆和私人藏品中的原图,临摹彩饰,为我们重构了古代历史。

本版采用高级嵩高Soko100克轻涂内文纸,PANTONE金专色加四色印刷,精美复原作者原作;封面采用法兰绒布面烫金及变色皮革热压凹印,印制精美,适宜收藏。

5 《传统十论 : 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

《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增订珍藏版) 秦晖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增订珍藏版) 秦晖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88元
京东
>

书籍目录

序 / Ⅰ

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 / 1

一、问题的提出 / 1

二、走马楼吴简所见的极端“非宗族化”社会 / 4

三、“吏民”社会中的乡吏 / 15

四、编户齐民,还是血缘社群? / 22

五、从地名学看村落与宗族的关系 / 30

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抑兼并”与“不抑兼并” / 35

一、“道儒”与“法儒” / 35

二、法儒与“抑兼并” / 38

三、道儒与“不抑兼并” / 41

四、“抑”与“不抑”之间 / 44

五、过程公正与跳出怪圈 / 45

“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兼论中国走向公民社会之路 / 49

一、小共同体本位论质疑 / 50

二、“道德农民”与“理性农民”之外 / 57

三、法家传统与大共同体本位 / 65

四、“拜占庭现象”与“反宗法的非公民社会” / 70

五、里—社—单合一:传统帝国乡村控制的一个制度性案例 / 76

六、近古宗族之谜 / 81

七、公民与小共同体的联盟? / 88

八、小共同体与公民社会的前途:兼论“新”儒家如何可能 / 97

从传统民间公益组织到现代“第三部门”: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的若干问题 / 105

一、公益事业发展史的西方模式 / 105

二、公益事业发展史的中国模式 / 118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 / 139

绪论:“儒”与“吏” / 139

一、“儒表”与“法里” / 142

二、“儒表”之下的“法道互补” / 151

三、连续的历史,循环的怪圈 / 158

四、“法道互补”的后果:行政不正义 / 165

五、“法道互补”与儒的“吏化”和“痞化” / 174

六、“法道互补”的危机:行政不安全 / 178

七、法儒、道儒与纯儒:非主流儒家对“法道互补”的拒斥 / 183

八、西、儒皆灭,而“秦政”与痞风前后相因 / 193

九、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新儒学在新文化中的三种价值 / 200

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 206

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 229

谁,面向哪个东方?
——评弗兰克《重新面向东方》,兼论所谓“西方中心论”问题 / 239

一、外贸顺差与“经济中心” / 240

二、“比较”的尺度 / 246

三、评“非‘进步’的全球整体史观” / 251

四、“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不是解释的解释 / 255

五、“西方中心”何以为“论”? / 261

公社之谜:农业集体化的再认识 / 267

一、公社建立之谜 / 267

二、集体化与传统共同体 / 277

三、法家传统与大共同体本位 / 282

土地改革=民主革命?集体化=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 289

一、“两种保守性”与小生产衰亡论 / 290

二、走出“共同体”:民主革命中的农民理论 / 297

三、“被剥削者个人”反抗“剥削者公社”: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民粹派的早期批判 / 303

四、“美国式道路”反对“普鲁士道路”:民主革命的新解释 / 310

五、“土地国有化”:一个“否定”的纲领 / 315

六、从村社化到集体农庄:“从米尔到康姆尼”? / 321

七、合作制与“传统集体主义”的二律背反 / 325

从sama到equality:汉语“平等”一词的所指演变 / 333

一、“平”“均平”与“太平” / 333

二、作为佛教价值的“平等” / 334

三、佛教传入后汉语中“平等”一词的世俗含义 / 342

四、“儒之中庸即释之平等”:作为价值观的“平等”论争 / 347

五、汉语“平等”一词近代含义之产生 / 354

附录:
瑞士之路
——“森林州”之行札记 / 359

作者简介:

秦晖,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已退休)、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反封建”“平等”这类“关键词”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瑞士之路》),订正了原有版本的一些错讹。

编辑推荐:

◎《传统十论》是著名历史学家秦晖治学经历中对“传统社会”(近代以前的社会)研究第三阶段的产物,自问世以来,多次重印,备受读者推崇。以往版本,豆瓣评分均超过9分。

◎本次再版,增加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作者对瑞士“森林州”地区进行考察后写作的《瑞士之路》),有助于读者加深对相关重要问题的理解。

◎《传统十论》曾被列为法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参考书。

6 《敌人与邻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17—2017》

《敌人与邻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17—2017》 伊恩布莱克 著;中信出版社
《敌人与邻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17—2017》 伊恩布莱克 著;中信出版社102.6元
京东
>

书籍目录

前 言

引 言

叙事与历史

交会的事实

受害者……和受害者

第一章 1917

被青睐的城市

各执己见

命运的路标

第二章 1882—1917

爱锡安者

邻居

没有看见的问题?

“不是无人之地”

作者简介:

[英] 伊恩•布莱克(Ian Black)

现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东中心资深客座研究员。1980—2016年,布莱克供职于《卫报》(The Guardian),任中东通讯记者,中东版、欧洲版、外交版编辑,国际政要新闻主笔。

布莱克拥有剑桥大学历史与社会政治科学硕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博士学位,精通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在置身中东冲突现场的36年里,他见证了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海湾战争、《奥斯陆协议》签订等重大历史事件,致力于以记者的身份,借助媒体的力量促进和平。2010年,他因此获得国际新闻广播协会的表彰。

此外,他还以历史和政治学学者的视野,反思他长期往来于中东北非地区的见闻,除这部里程碑式的《敌人与邻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17—2017》外,他还著有《犹太复国主义与阿拉伯人:1936—1939》、《以色列的秘密战争》(合著)等书。

内容简介: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奥斯曼帝国即将落败,结束在这里4个世纪的统治;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

分歧从一开始就难以调和。从19世纪末首批犹太定居点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的阿拉伯起义,到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国、1967年的六日战争,再到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以及2002年以来修建的隔离墙……对于同样的事件,双方说法截然不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则是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意识到,只能通过关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历史以及彼此来理解。于是,他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有他自己的现场报道,寻求真相和对话。他留意历史的变迁、国家间的斡旋和博弈,因为那是冲突的肇因和驱动力;他更在意被卷入这百年动荡的普通人的生活,因为冲突的撕裂,他们在日常感受得至为真切。

一百年来,缓和的机会一再错失,促使这两个民族和平、自由、公平地作为邻居而不是敌人相处的协议从未达成。如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而理解,是面向未来的开始。

编辑推荐:

一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的百年纷争,讲清至为棘手地区冲突的来龙去脉

巴以冲突可以说是至为棘手的地区纷争,牵动全球,却似乎始终无解。1917年英国政府《贝尔福宣言》发表已过去一个世纪,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所以理解它比以往更加重要。

《敌人与邻居》从奥斯曼帝国末期,首批犹太复国主义者来到巴勒斯坦地区说起,一直讲到奥巴马卸任美国总统的2017年,从头梳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这片土地的百年纠缠,透视地缘、国家格局的变化。

以资深记者的切身观察、学者的挖掘反思,公正呈现历史全貌

作者伊恩•布莱克是《卫报》资深记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博士、资深研究员。他精通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置身中东冲突现场36年,长期往来于中东北非地区。在新作《敌人与邻居》里,他依托解密档案、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现场报道,既用政治和历史学者的视野,勾勒大国博弈下的上层决策过程,又以现场报道的视角,还描绘普通阿拉伯人、犹太人在冲突撕扯下的想法和生活。

平衡呈现冲突双方观点,获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学者的共同认可

《贝尔福宣言》、《皮尔报告》、以色列建国、六天战争、联合国决议……百年历史上的所有大事,在冲突双方那里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释。一方口中的英雄是另一方眼里的罪人;一方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另一方来说则意味着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巴以双方各说各话,对话难以展开。《敌人与邻居》平衡呈现双方的观点,讲述客观事实,在截然不同的说法之间找到了中间立场,获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学者的认可,让人看到,双方或许有希望基于共同认可历史展开对话。

研究巴以冲突的里程碑式作品,赞誉奖项众多

因为分歧难以弥合,所以书写巴勒斯坦问题历史的作品往往侧重于其中一方的视角。《敌人与邻居》以其公正平衡获得巴以双方学者的认可,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著作,也因此获得众多奖项赞誉。在《贝尔福宣言》发表一百周年的2017年,《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星期日泰晤士报》《卫报》等众多主流媒体都将《敌人与邻居》列为年度好书。它的细腻、平衡、客观获得前英国驻联合国大使格林斯托克、著有《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的学者尤金•罗根、作家塞巴斯蒂安•福克斯等等的一致认可。

7 《多被人间作画图——江南市镇的历史解读》

《多被人间作画图——江南市镇的历史解读》 包伟民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多被人间作画图——江南市镇的历史解读》 包伟民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0.9元
京东
>

书籍目录

目 录

引言 悠悠何处是江南——地域释名
(1)政区沿革
(2)经济地理

一、疏苗盈野间桑麻——区域开发
(1)重心南移
(2)专业经济

二、屯戍监官古制存——市场形成

(1)男耕女织
(2)军镇转型

三、十里桑阴水市通——结构布局

(1)网络布局

作者简介:

包伟民,男,汉族,1956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88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曾在浙江大学任教多年,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工作集中在宋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近代东南区域史研究,以及近代档案文献编纂等方面。各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知识出版社,1998年)、《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宋代城市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主编《龙泉司法档案选编》5辑96卷(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等。

内容简介:

近年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曾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江南农村商业聚落——市镇,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七八百年以来,在技术进步、人口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催化之下,江南地区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以棉桑业为代表的专业经济,与外部世界商品交换的需求不断扩大,促使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依附于专业经济的大大小小的商业活动中心,并最终呈现一派市场星罗棋布、文化熣璨夺目的独特风光。

江南市镇的这种形成机制与经济基础,不仅规范了它们的交通网络、结构布局、镇区形制、街市建筑、行业特征,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心态。近代以来,随着传统农村经济的远去,除了极少数被改造成以“传统江南市镇”为主题的文化公园之外,江南地区大量的市镇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前景,成为这个地区人们必须解答的一道全新的习题。以上就是本书试图以相对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们介绍的内容。

编辑推荐:

江南市镇一派市场星罗棋布、文化熣璨夺目的独特风光,其形成机制与经济基础,不仅规范了它们的交通网络、结构布局、镇区形制、街市建筑、行业特征,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心态。随着传统农村经济的远去,江南地区大量的市镇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前景?这些都是本书关注的内容。

8 《弗洛伊德传》

《弗洛伊德传》 厄内斯特·琼斯 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弗洛伊德传》 厄内斯特·琼斯 著,中央编译出版社98元
京东
>

书籍目录

前言(莱昂内尔·特里林)
第一版作者序
第一卷 成长岁月与大发现(1856~1900)
1、起源(1856~1860)
2、童年时代与青春期(1860~1873)
3、职业的选择(1873)
4、医科学生(1873~1881)
5、行医生涯(1881~1885)
6、可卡因插曲(1884~1887)
7、订婚(1882~1886)
8、结婚(1886)
9、个人生活(1880~1890)
10、神经病学家(1883~1897)
11、布罗伊尔时期(1882~1894)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厄内斯特·琼斯(Ernest.Jones,1879~1958)是英国神经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官方传记作者,1920年代和1930年代任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和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内容简介:

在弗洛伊德的传记当中,琼斯的这本书被公认为最权威的传记,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盖伊(Peter Gay)说它依然是“弗洛伊德的经典传记”,尽管它有一些“明显的、饱受批评的瑕疵”。此书最初以三卷本的形式出版,我们选择的这个版本是由Lionel Trilling和Steven Marcus编辑的删节本。

编辑推荐: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的新作,荣获法国“十二月奖”和“文学奖中奖”。在本书中作者考查了大量一手资料,描绘了心理分析诞生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和弗洛伊德的家庭、私人生活,精心解构围绕这位心理分析创始人及其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所产生的种种幻想,深入探讨“他是谁”、“他来自何处”这两个基本问题。本书还披露了若干鲜为人知的弗洛伊德病人故事,为作者对大师的独到诠释提供注脚。

9 《告别的仪式》

《告别的仪式》 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孙凯 译
《告别的仪式》 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孙凯 译75元
京东
>

书籍目录

前言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与让-保罗·萨特的谈话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是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于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或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她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称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告别的仪式》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记录下的让-保罗·萨特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以白描的手法近距离地刻画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晚年的日常生活,他为之奋斗到最后一刻的事业,以及他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

在波伏瓦的记录后还附有她与萨特的长篇对谈,萨特借此机会回顾了自己的家庭、童年和求学经历,并且梳理了对文学、哲学、阅读、写作、音乐、绘画、平等、金钱、时间、自由、生命等诸多主题的思考。

编辑推荐:

《告别的仪式》是波伏瓦和萨特一起看萨特、审视萨特的一生,回顾他的童年、他的成长、他的情与爱、他的乐与怒。这是一种个性化的审视,同时又尽量忠于事实,可以说是只有掌握了*手资料、并且陪伴萨特走到人生终点的波伏瓦才能写出来的专属作品。

作为*接近萨特,也是对他*重要的女性,波伏瓦在《告别的仪式》集中于萨特*后十年的生命周期。波伏瓦记录了他的工作、思想、生活、旅行、饮食、病痛等等,虽不能说是事无巨细,但能从中看到波伏瓦以伴侣视角所看到的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萨特。这样大量的细节描述和记录,其他作品有关于萨特的作品中极为少见的。

本书的主要依据是波伏瓦的日记,以及她从朋友的笔录和口述中收集的各种材料,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从中可以看到萨特晚年健康每况愈下,他的心理转变,他对待疾病从初识到恐惧,从讳疾忌医到放下杂念,展现了一个伟大哲学家在面对生老病死时“普通人”的一面之缘,使萨特的形象更丰富,更多层次,也更真实,更完整。

波伏瓦与萨特的对谈约占全书四分之三的篇幅,对谈的源起是萨特六十五岁之后视力下降,后来几乎失明,虽然有心写自传,却无法完成,波伏瓦提议将两人的谈话用录音记录下来,在整理成文。谈话由现实经历开始,*后上升到了哲学层面。波伏瓦和萨特一个大胆提问,一个知无不言,抛开了彼此的亲密关系,跨越了世俗意义上的爱情和友谊,没有提防,也没有设限,对任何问题都来者不拒,对谈中往往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将萨特哲学中*光辉的核心呈现了出来。

从波伏瓦的记录和后文的对谈中,也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这对全世界最有名、最神秘的伴侣相处的方式,解答了围绕他们的诸多疑团。对喜欢波伏瓦、喜欢萨特的读者来说,这些对谈的内容,能帮助读者深入解读、理解两人充满智慧的思想碰撞,以及平凡的日常相处之道。

10 《歌集:支离破碎的俗语诗》

歌集-支离破碎的俗语诗(文艺复兴译丛) 彼特拉克 著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歌集-支离破碎的俗语诗(文艺复兴译丛) 彼特拉克 著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158元
京东
>

书籍目录

1 / 第 1 首 请君在散乱的诗句之中

3 / 第 2 首 为实施优雅的无情报复

5 / 第 3 首 那一天为哀悼造物之主

7 / 第 4 首 上天主发号令,施展手段

9 / 第 5 首 爱之神已将您刻我心田

11 / 第 6 首 我欲望已疯狂,歧途不辨

13 / 第 7 首 饕餮和贪睡于羽绒被褥

15 / 第 8 首 获得了尘世的美丽衣衫

17 / 第 9 首 能区分时光的明亮行星

19 / 第 10 首 拉丁的伟姓氏,光辉支柱

21 / 第 11 首 昼与夜均请您摘下面纱

23 / 第 12 首 夫人啊,若我有足够能力

25 / 第 13 首 她有时与多位少女为伴

27 / 第 14 首 疲惫的双眼呀,你们转向

29 / 第 15 首 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前行

31 / 第 16 首 朝圣的一老叟鹤发苍颜

33 / 第 17 首&n……

作者简介:

桂冠诗人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是伟大的人文主义先驱者、意大利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他享誉全球,与但丁、薄伽丘并称意大利文学的“三颗星”。

内容简介:

《歌集》被后人视为彼特拉克的代表作,而作者本人却认为收集在《歌集》中的爱情诗是他一生捋不清的混乱思想与情感的写照,所以称其为“支离破碎的俗语诗”。《歌集》共收入抒情诗366首,其中包括317首十四行诗、29首歌,此外还有20首其他种类的抒情诗;除30余首外,这些诗全都是表现诗人对劳拉爱情的作品。诗圣彼特拉克的“劳拉之恋”,成就了瑰美琦丽的抒情诗篇。究竟是什么样的爱恨离愁,让诗人终于感叹“世间美全都是短暂的梦”?王军教授继《疯狂的罗兰》(获鲁迅文学翻译奖)之后,再次移译关于爱情的文艺复兴杰作。

编辑推荐:

《歌集》被后人视为彼特拉克的代表作,而作者本人却认为收集在《歌集》中的爱情诗是他一生捋不清的混乱思想与情感的写照,所以称其为“支离破碎的俗语诗”。《歌集》共收入抒情诗366首,其中包括317首十四行诗、29首歌,此外还有20首其他种类的抒情诗;除30余首外,这些诗全都是表现诗人对劳拉爱情的作品。

下载干净清爽无广告的网购值值值App,第一时间得到内部特价;点此领取隐藏优惠券,先领券再下单。

您已经投过票了!
下面的好东东,您也许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