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我们就来分享一下音箱线的选购要点,文章的内容包括:根据自身听觉喜好选择材质、确认音箱线不同结构的特点、选择与设备接口相同的插头、准备足够长的音箱线、准备足够长的音箱线、还有一种适用于双音箱连接的音箱线款式。
无论是听音乐还是观看UHD 4K影片,都需要功放、音箱以及音箱线来传输声首。虽然很多人在购买高端功放和音箱时会忽略配套的音箱线,但正确的音箱线可以确保音质在经放大后仍然保持完整,尤其是对于专业的玩家来说,这类人更关注适合自己需求的音箱线。
在市场上无论是美国老牌的“KIMBER KABLE”、以中性音质著称的“AudioQuest”还是国产品牌的音箱线,都有自己的拥护者。然而要选择一条合适的音箱线,不仅需要关注品牌,还需要详细了解相关规格知识。因此,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详细的要点说明,让大家了解不同音箱线的特点,并在下篇文章中推荐十大人气音箱线商品。相信看完后,您能在市场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音箱线。
音频线相关好文阅读
很多人购买音响设备后会习惯使用随附的音箱线,认为这是最适合的选择。但事实上,大多数随附的线材仅仅是“可用”级别的,如果您能额外选择一根更好的音箱线,音质有可能提升不止一个档次。
但是,要能找到符合需求的产品,不但要留意材质、形状和长度之外,还需要根据自身的音响要求和配置筛选。如果您想打造家庭影院,就赶快跟着本文了解吧!
以下是挑选音箱线的要点:
当声音以电子信号的形式被功放放大后,它会通过音箱线传送到音响中并输出声音。而音箱线作为传输信号的管道,其材质会大大影响传输效率和完整性。因此,了解不同材质的差异是选择音箱线的第一步。
铜是制作音箱线最常见的素材之一,因为它生产难度低。其中,以99%以上纯度的精铜(TPC)制作的线材成本最低,并且价格相对低廉。如果您只是想增加传输距离,可以考虑使用精铜制成的线材。但是,精铜中可能含有少量氧,如果您想改善听觉效果,建议选择高纯度的产品。
如果您追求卓越的低音效果,建议使用无氧铜制成的音箱线。这种线材的基本纯度达到99.9%以上,比精铜具有更高的传输效率。此外,这种线材还可以分为具有澄澈音色的Hi-OFC和能够表现动态感的Low-OFC两种。
这种产品的材质通常以×N表示。例如,基本纯度达到99.9%的3N和纯度达到99.99%的4N的音箱线已经有响亮的音色。当纯度达到5N以上时,它可以保留更多的电子信号,并展现更为精准的细节,为听众带来接近极致的声音效果。但是,纯度越高,价格通常也越高,因此需要根据预算做出选择。
纯银是目前导电率最好的材质之一。随着精炼纯度的提高,接收到的信号也会更加细致、完整。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声音明亮、细节清晰。10多年前,虽然银线曾经在音响界大流行,但那个时候银线的纯度还不够,有些听众认为它的声音单薄并不够耐听。随着现在导体和制程的进步,现在的银线纯度更高。如果想增加声音的细节量,或者是想让系统中的高音有华丽的感觉,5N以上的银线非常适合用来搭配调味。
市场上的一些线材采用多种材质混合而成。最常见的是镀银的铜线,主要是因为金属都会氧化衰退,但银氧化的幅度和衰退状况比铜小很多,因此镀银后可以保护内部的铜。此外,由于结合了银的高音和铜的低音优势,理论上在全音域都有出色的表现。
但是,混合材质的线材通常比纯铜或纯银的线材更昂贵。不同混合比例、导体材质、线绕角度以及各品牌工艺的精细度都可能影响线材的表现。因此,建议选择口碑好的产品,或在具备足够经验后再尝试购买。
在介绍完音箱线的材料是如何影响音质后,下一个需要讨论的因素是音箱线的结构对信号传输产生的影响。
导线可以分为单芯线和多芯线。单芯线指内部只包含一条导体的绝缘电线。这种线材的优点是传输的电子信号量大,因此低音效果显著。然而随着电流通过导体的强度增大,集肤效应会抑制高音表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单芯音箱线通常采用多股结构,这可以有效保留低音的同时提升高音表现。但由于这种设计需要精密计算,所以相关产品的价格通常较高。
多芯线指内部包含多条导体的绝缘电线。与单芯线相比,它可以大幅减少集肤效应,保留高音的同时也保证低音效果。然而,当导体彼此靠近时,会发生邻近效应,影响声音清晰度。因此,许多产品将两条多芯线平行排列以保持一定的高音明亮度。这种结构简单而价格便宜,所以多芯双股线是最适合新手的线材之一。
将两条或多条多芯线以特定角度缠绕在一起的产品称为多股多芯绞绕线。不同厂牌都有自己独门的绞绕技术,基本上都可以解决邻近效应对电子信号的损失,从而提升高音清晰度以及对放射性噪声的防抗能力。即使线材长度增加,音质表现也受到很小的影响。虽然价格较高,但多股多芯绞绕线广泛应用于专业领域的舞台音响系统等。
由两个正导线和两个负导线组成的四股多芯线,具有比双股多芯线更加厚实的低音表现。同时,它也拥有更好的防放射噪声能力,音质稳定性更高。相对于其他多芯线结构,四股多芯线往往价格较高,市场上甚至有六股及以上的产品可供选择。由于内部导线较多,连接设备的方式也相对特殊,通常用于 Bi-Wire 和 Bi-Amp 等情况。因此,推荐有丰富使用经验的用户尝试。剥线时可能需要花费较多时间。
音箱线通常用于连接音箱、功放或扩音系统等设备,不同设备的接口类型各不相同,因此在购买时,需要注意插头是否与设备的插孔相对应。
使用裸线连接可以不需要转接头,因为信号可以直接传输,这被认为是耗损最小、最有效的方式。它的安装方式类似于Y型插头,通过固定线材来连接。然而,由于线材直接接触空气,有可能会导致生锈,从而降低传输效率。此时,只需剪去生锈部分,并重新接上新的芯线即可。通常建议定期修剪一到两次芯线,以保证效果。
香蕉插头是最常用于音箱的插头种类,无论哪个角度都能与接口相对应,只要两端尺寸相同,就可以正常使用。它适用于需要频繁更换设备或需要移动设备的用户;插头的360度接触面可以提供稳定的连接,并且不易受到外界干扰。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制造商的制造工艺不同,插头和插座之间可能会有微小的缝隙,导致信号接收不完美。如果您追求更好的音质,可以尝试多组插头,找到最适合您设备的类型。
这种插头的接触端采用Y字形的金属配件来保护内部导线,金属接触面大且平整,可以适用于许多功放和音箱端口。但是,使用时需要先松开接线柱,然后将Y型插头放置在其下方并锁定。为了将它安装牢固,需要同时旋转音箱端口和插头,使其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喇叭线的粗细也会影响音质。音箱线的粗细通常以美国线规(AWG)为标准。不同的AWG值表明不同的线径,粗线的低音表现会比较出色,但是会增加集肤效应,高音不容易如实传递。细线可能会有清晰的高音,但是易受物理震动干扰产生噪声。建议初学者可以选择12~14 AWG 的音箱线,熟练后再尝试不同类型的音箱线。此外,线缆的绝缘厚度也有所不同,可以根据使用场所和方法综合考虑选择。
音箱线越长,价格越高,信号传输过程中衰减的风险也越大。因此,在购买时必须先考虑设备位置,评估适当的线长,以在长度和理想音质之间取得平衡。
音箱线越长,价格越高,信号传输过程中衰减的风险也越大。因此,在购买时必须先考虑设备位置,评估适当的线长,以在长度和理想音质之间取得平衡。
然而,如果您需要用于家庭影院或室外配线,无论如何,都需要较长的音箱线,建议优先选择不易受到外界干扰的产品。
通常,单个音箱只有一个接口,但某些设备会将中高音和低音分开,以显著降低冲突机会,这被称为双音箱(Bi-wire)设计。此类音箱线有三种主流的接线方式,一种是使用专门的双音箱线;二是将两条音箱线各自连接到中高音和低音轨道;另一种是使用"跳线"将两个音频轨道连接在一起,然后使用一条音箱线连接到其中一个声道。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设备类型选择适合的音箱线。
阅读上述内容后,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音箱线对音质的深远影响。但是对于没有更换过音箱线的人来说,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条线和接头,可能会感到有些困惑。不过只要掌握以下要点,就能够轻松应对:
同类型的插座需两两相接,检查音响功放及音箱接头上的正/负极(+/-)」或左/右声道。只需连接相同的电极或声道,即可获得最佳音质。如果连接错误,虽然设备不会受损,但听不到正确的音效和定位感,为了避免错误连接或标记错误的情况,可以使用相位测试播放功能进行确认。
如果音响接头不是插座而是接线柱,则由于锁定构造而会使音箱线被带到顺时针方向,因此建议从左边或左下方插入线材后扭紧。
如果选择使用裸线直接连接,只需去除绝缘层1cm并连接到音响上即可。在去除绝缘层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芯线乱翘的情况,此时需要用钳子进行整理后再连接,以避免产生噪音或短路等问题。
在选购音箱线时,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和专家的解答:
如果在实体店购买了合适的音箱线,买回家后发现效果有所不同,不需要惊慌。只需要数天或数个月的使用和“煲线”(开线)后,导体的分子会趋于稳定,最终就会回到试听时的声音效果。
除了避免过度弯曲音箱线以保护内部线芯外,插头也是保养的一个重点。如果使用香蕉插头或Y型插头,并连接到插座上,基本上不需要担心氧化问题。在不使用时,建议用盖子套住以防止灰尘和空气接触。如果使用裸线,则根据使用地点的干燥程度,在一到两年内更换插头,或剪掉线材外露的氧化部分。
在挑选长度时,首先应尽可能使左右线材的长度相等,以均衡传输速度。根据所需长度增加0.5米,让线材处于比较宽松的状态,以避免紧张对声音和线材造成不好的影响,并且在调音摆位时有更多的空间。此外,一些制造商对长度也有建议,例如法国YBA建议以1.23米的倍数裁剪,购买裸线时可以事先了解建议值。
尽管音箱线材很复杂,甚至被圈外人士戏称为“玄学”,但是相信看完本文后,大家对它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音质表现,不同类型的音箱线各有其拥护者,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个人的需求。一定要亲自比较后,找到自己喜欢的声音选项。在廉价品充斥的音箱线市场上,请务必仔细辨别各种质量,期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