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看看实际使用情况。
此次的腕表体验活动与Garmin邀请的球友Jamie与林肇瑜教练,一同进行Garmin Approach S40高尔夫GPS腕表的体验,Jamie也为这次的活动进行开球。
在开球前只需要先观看一下腕表,就能确认当前所在位置的洞数、标转杆数和与果岭的码数。在第一洞是中距离的洞,标准杆是四杆。
确认好与果岭的距离后在表面滑动,即可切换表面的资讯,在果岭的左边有一个沙坑,距离当前位置约330码的距离。这一洞是一个几乎笔直的阶段式下坡,Approach S40没有波度的显示,所以坡度的部分还是必须靠经验来判断。
果岭距离
沙坑障碍
若希望达到更精准的距离,也可以考虑使用另一个工具,就是Approach Z80 GPS高尔夫雷射测距仪,虽然距离更精准,但有时候需要拿来拿去的稍微麻烦了一些,腕表的好处就是比较轻便,可以随身配戴。使用Z80测距仪与S40高尔夫GPS腕表的码数都满准确,打球时杆弟的建议也很重要,因为球场上还是有地型坡度及风向的多重因素的影响,这时候就是对球场熟悉度与经验的问题了。
测距仪
第二杆位置
在准备挥第二杆的时候,就能在腕表上更清楚掌握果岭预览图,以利在球场的位置能查看果岭的形状,在腕表上缘的绿色球标示173的意思为上一杆的挥杆距离。因为每天的旗杆位置可能会与表面上的显示有落差,果岭前那一杆可以手动移一下旗杆位置,获得更精确的码数。
挥杆距离
果岭导览图
攻上果岭前,要记得每次挥杆完在腕表上选择所使用的杆子,不然回去观看app挥杆记录的距离数据上可能会误判,腕表所记录的击球数据在结束球局后可上传至Garmin Golf App,以利于进行赛后分析。如果需要更精确的感测如切杆和推杆的统计资料,可选购Approach CT10挥杆感测器配对,更有助于你了解球杆的详细击球距离与数据。
切上果岭后,结束一洞后要记得在腕表上输入挥杆数,再来要输入的是该洞的挥杆数,纪录你在果岭上花费多少推杆,结束球局后会跟手机Garmin Golf App同步计分卡。
虽然Approach S40具备AutoShot挥杆侦测功能,自动记录杆数与挥杆距离,但有的时候高尔夫球放置的位置与击球点可能会影响击球纪录,推杆动作不会被记录,某些击球(尤其是果岭周围的起扑击球)也可能不会被记录。在实际使用上,虽然腕表会自动记录挥杆数,在推杆数、球道与选择杆子的部分还是需要依靠手动输入,若挥杆数异常,也可以自行针对挥杆数再做手动调整。
记录杆数
选择球杆
记录推杆
记录球道
智能手表其他晒单
结束球局后在腕表上也可以观看到此次完成球局的数据,包括前九洞/后九洞的挥杆数据腕,以及此次球局所花费的时间、步数以及距离。腕表与手机完成配对也会一并将自动记分卡上传至手机,在球局进行中或赛后即可查看所有统计数据。
腕表总计数据
腕表计步/距离/时间
上果岭数据
球道数据
结束体验后,我认为Approach S40高尔夫GPS腕表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可以秒速了解球道的距离,在击球的时候也可以比较安心的控制要打的码数距离,并且可以在手机上观看于球洞每次挥杆的距离。因为每次打完18洞,我永远不记得在第几洞挥了几杆,哪一洞有特殊障碍,在哪一洞抓了博蒂和老鹰,看到手机上球道的图片与高尔夫球的落点路径,就会很快回想起来当时挥杆的情况。
虽然目前市面上相关的商品不少,但Garmin还是运动穿戴装置的首选,因为内置的球道图最多、定位最快,结合app功能也最懂你的击球轨迹和相关的挥杆数据,在球场上可以很轻松的使用就像是随身的秘书,随时可以使用腕表记录下你的挥杆数,并将你的精彩击球的码数与落点传送到手机上,看着事后自己打球的轨迹,突然觉得很有成就感,看到被打爆出界球的洞,也可以事后检讨一下,是因为受地形坡度的干扰还是使用球杆的问题。
Approach S40高尔夫GPS腕表简单的计分功能很实用,若能熟悉腕表的操作方式,每个功能都可以有良好作用,配戴高尔夫GPS腕表后出国打球应该会更方便,下场时会蛮实用的,不用依赖杆弟帮你报球洞的码数。
目前Garmin推出的高尔夫GPS腕表都很适合在高尔夫球运动中使用,希望大家都能藉由运动腕表在球场上多抓几只老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