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das 推出的升级版adizero adios Boost跑鞋,在上一代的基础之上改进了后跟的包裹性和大底的设计结构。中底材料Boost缓冲中底,鞋面使用工程网眼面料,大底则是传统的马牌橡胶。定位为竞速型跑鞋。楼主手上的这双是之前参加某跑步活动抽到的定制版,将给大家展示这双跑鞋的整体外观和细节做工,分享我的上脚体验和感受。
去年有幸参加了成都跑客与阿迪达斯的一个跑步活动,幸运抽到了一双Adizero Adios 3 定制版跑鞋。
说到“Adios”,人们自然想到了2014年驳领马拉松赛上,肯尼亚选手Kimmeto穿着Adios 2创造了最新的马拉松世界纪录2:02:57。
不错,Adios系列就是马拉松世界纪录鞋,名载史册,凭着这一荣耀,这款鞋也算大卖了很久。在2016年,阿迪达斯公司推出了全新的“Adizero Adios 3”。
先看一下基本情况:
Adizero Adios 3:竞速型跑鞋
重量:187克(US 8.5)
中底高度:23mm(后掌),13mm(前掌)
中底高差:10mm
适合人群:正常/偏轻体重
适合脚内旋程度:无或轻微内翻
适合距离:5-42km
价格:1299元(现在美亚150美元,税+运费估计超过1300)
楼主手上的定制版应该是和Adios3波士顿马拉松限量版一个版本,只是配色不同。鞋舌上都有波士顿马拉松独角兽标志。看了众多配色,楼主还是觉得世界纪录保持者的橙红配色最经典,霸气侧漏。之前迪拜马拉松冠军托拉也是穿的这款。各大马拉松比赛冠军的跑鞋几乎都在阿迪达斯的Adios和耐克的Zoom系列里面诞生。
跑步鞋选购攻略好文
让我们先从外形上对比一下对比一下定制版和正式版,看有无区别。先看鞋头(此时我的鞋子已经穿了几天了,略脏)。鞋头由糜皮补强(只是有点不经脏),增加保护和支撑功能,两侧有反光条。正式版鞋面部分主要是工程网眼面料,网眼清晰可见,透气应该不错。只是定制版的网眼分布不如正式版匀称,看起来面料似乎也有不同
后掌部分是用adiwear橡胶,前掌用的是马牌橡胶,耐磨系数应该都是相对不错。后掌位置的橡胶采用马蹄形结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后跟落地时的推动力。中足部位的TORSION由TPU材料制成,使前后掌过渡自然。下面第一张图是正式版,第二张图是定制版的,对比看来两个版本在鞋底的用料和设计是一样的。
爆米花一样的Boost材料从前到后几乎覆盖了全掌中底,但是相比阿迪其他系列和adios二代,为了减少重量,Boost厚度有所减少。Boost材料上的EVA泡沫也更薄。更薄的中底带来更好的路感反馈,当然减震效果也减少了。
从对比图看三个版本的鞋子在鞋型上基本是一样的。
鞋垫上,我手上的定制版有chengdupaoke的英语字母,气孔排列和正式版一样。仔细看鞋内的细节,走线均匀。
上脚体验:
上周末,我穿这双鞋在青龙湖试跑了一下。用430配速(全马预计完成310多一些)跑了20公里左右。开跑第一感觉是觉得像是在光脚跑,鞋子轻且贴脚,前面15公里430配送感觉很轻松,经过积水路面也不打滑。
但是20公里后左侧膝盖感觉有些疼痛,左脚从膝盖到小腿感觉快要散架一样。
果断结束了跑步,没有完成预计的30公里。
看来这鞋子还真不是那么容易驾驭。再看鞋底,经过10公里走路,20公里跑步以后,磨损几乎没有,估计要有100公里以上才看见明显磨损。
普遍的说法都是说这鞋子适合身材偏瘦,小体重,高足弓,全马成绩330以内。
我的感觉是要驾驭这鞋子真的需要一定的肌肉力量和关节强度,正确的跑姿,毕竟他的轻薄是牺牲了部分缓震功能的。悦跑圈里面看见用此鞋的人并不多,毕竟不是小白所能驾驭的。
当然如果觉得外观不错,买来走路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