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das 阿迪达斯 Energy Boost 跑步鞋搭载 BOOST中底材料,同时也是首双将运动衣的techfit科技应用在鞋面上的跑鞋,这使得energy boost拥有极佳的包覆感。本篇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双鞋的包装、外观和细节部分,分享我的上脚感受和实际体验。
这一年来跑鞋科技的进化速度可说是日新月异啊!过去这形容词我只会用在3C产品上,但近几年在见证了各家运动品牌所展示的新技术之后,让我不得不佩服他们在跑步这项运动上所做的努力。在Running界占有一席之地的adidas,自从开发出「Boost」中底材料后,传统的EVA就彻彻底底地被取代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双名为energy boost的运动跑鞋,搭载同样是 BOOST材料,同时也是首次将运动衣的techfit科技应用在鞋面上,这使得energy boost拥有极佳的包覆感。
搭载boost科技的鞋款于鞋盒外头印有醒目的黄色字体,让消费者从鞋盒一眼就能验明正身啊!
跑步鞋选购攻略好文
energy boost以流线的鞋型为基础,主色为黑白再加上黄银点缀,搭休闲裤或是牛仔裤是最好的选择。
赶紧来张实穿照,是不是跟adidas过去跑鞋的外型有很大的不同呢?鞋身明显比较扁。而穿上去马上感觉到的就是那柔软的鞋底,这跟过去我们熟悉的EVA材质可是完全的不同,至于细节待会儿会再做进一步的介绍。
当初为了更巩固adidas在Running界的地位,阿迪总部与化工企业BASF 费时三年共同研发出这外貌类似保丽龙颗粒的「固态TPU材质」,且每一颗TPU都具备绝佳的回弹性,试想当成千上万颗TPU集结成鞋子的boost中底时,所能够释放的回弹能量会有多少?
过去有习惯穿addias机能运动服饰的朋友,对techfit这项科技想必不陌生,运用的弹性聚氨酯物料(Polyurethane)材质除了具备高透气性之外,包覆性更是它的强项;我曾试着不穿袜子将双脚直接套入,完全没有任何的不适感,可以见得adidas energy boost在内衬的处理上也十分的细心,不然有些鞋款的缝线是会刮脚的。虽然裸足直接套入并无不妥,但脚掌易流汗的话建议还是穿双袜子吧!带有轻微反光效果的是techfit特有的能量带设计,这项技术用在服饰上并不稀奇,但在跑鞋上倒是第一次。材质的触感类似胶条,以无缝热熔的方式进行接合,能让弹性聚氨酯物料(Polyurethane)获得支撑的效果。
从这角度可以看出adidas energy boost前掌弯曲的幅度非常明显,我不确定原厂的设计原意是什么?但我自己实际跑过后发现这可以使你在起步时的动作更自然且轻松,身体微微前倾就可以准备迈开步伐了。
让我们近距离来瞧瞧boost这个adidas的秘密武器,boost与一般EVA发泡材质除了回弹能力有所不同之外,两者的工作温度也有极大的差异,boost可以在-20度C~40度C的环境下工作,且弹性不受任何的影响,若是一般的EVA在这样的低温下早就冻僵硬化了,身处寒带国家或是想要挑战极地奔跑的朋友,应该会需要它。
带有金属质感的adidas三线标志也是adidas energy boost的特色之一,属于软性材质所以不会影响足部活动。
透过上图可以了解adidas energy boost鞋面的透气性可不是空口说白话,从这透光的情形就不难想像这双鞋的透气性,不过遇到下雨天或是水洼就比较麻烦了。
techfit的能量带从鞋面延伸至鞋舌下方,另外我发现个有趣的地方,那就是adidas energy boost在鞋舌下方并没有定位孔的设计,但说也奇怪我在跑动或走路时,鞋舌也不曾移位,不知道跟能量带是否有关系。
adidas energy boost提供的鞋带与鞋带头都属于扁身的设计,可降低鞋带松脱的机率。
鞋舌上方的adidas字样及标志都颇具质感,处处可以见到原厂对adidas energy boost的用心。
鞋舌内里印有boost字体,而在选尺寸时我还是挑适合自己的size,虽然曾听到因techfit加持所以可以穿大半号甚至是大一号的说法,但我倒是觉得选过去自己适穿的大小即可。
这双鞋的miCoach感应器凹槽与adidas adizero F50 Runner 3一样设有贴心的拉条,方便miCoach感应器快速卸下,终于不必像以前要死命的挖才挖得出来。
逆光下更容易看出boost中底所布满的TPU粒子,全部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这也是原厂当初遇到最棘手的问题,要将TPU结合在一起是非常困难的技术。
鞋垫上写的文字是energy boost。
鞋垫抽出后各位可以参考一下厚度。
反面的纹路使鞋垫不易移位。
脚踝处的立体结构称得上是energy boost鞋面最坚固的地方了,借此给予脚踝更加的稳定与保护能力。
脚后跟造型一览,从这角度看过去这双鞋还颇有肌肉感的。
脚后跟大底突出的幅度并不算少,看来是想保护外露的boost中底,避免直接去磨到。
boost上方那一层黄色结构同样也属于TPU,不过是由液体射出制成的,再来下方的boost目前还有个急需突破的地方,那就是染色后会大幅降低原有的弹性,这也是为什么boost均做成白色的,因为这就是该材质的原色。
黑色大底上方的大面积黄色区块各位知道是什么吗?先卖个关子等会儿揭晓~
接着要来介绍adidas energy boost的鞋底结构与特色。
大底的止滑纹路还算是明显,目测它的厚度很难断定可以撑多久,尤其是热血跑者穿上它的话,可能很快就消耗完了,因为它所赋予的脚感跟过去是完全不同的,长跑时会比过去要来得轻松。
跑步鞋选购攻略好文
谜底要揭晓了!底部搭载了H型的TORSION SYSTEM足弓支撑系统,造型跟过去的一字型有些不同,且覆盖的面积很大,从足弓前后延伸至前脚掌与脚跟处,目的是用来减少中底在跑步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形量。
前后脚掌所使用的橡胶大底材质均为adiWEAR,在抓地性与耐磨度上面都有不错的品质。
紧接着就要实际下场试试adidas energy boost的脚感究竟是如何!
由于adidas energy boost采用了全新技术属于一双全新的鞋款,所以楼主特别挑了过去我所试过的鞋款中,评价最高的跑鞋adidas adizero Takumi Ren;这双由「日本鞋神」三村仁司亲自操刀的Ren,属于宽楦头设计尤其适合亚洲人,因用料上的差异,在相同尺寸下adizero Takumi Ren还是比energy boost要轻一点点。
先穿adizero Takumi Ren在操场跑个两圈,让双脚记住这双鞋所赋予的脚感!
紧接着立刻换上energy boost,在此之前我未曾穿着它来走路或是跑步,第一次体验就是直接下场跑一公里。
跑步鞋选购攻略好文
先穿adizero Takumi Ren再换energy boost跑过后发现两双鞋的取向真是完全的不同,adizero Takumi Ren很明显是较适合给已有路跑基础的跑者,因为鞋底较薄反应很直接,跑动时小腿胫骨和膝关节都能感受到地面直接给予的反馈力量,平时若训练不够的话(就是我...)可能跑不了多长的时间就需要休息了;
但是当我换上energy boost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鞋身跟我的脚面好贴和唷,跟我去年曾写过的adidas adipure adapt赤足跑鞋的那种包覆感很接近,但却又不会那么压迫。
另外就是boost中底的柔软度是过去adidas跑鞋不曾拥有的,光原地踩踏就能感受的出来,然而在我操场测试一公里过后更深刻体会到boost的价值所在,透过boost的缓震能力使得胫骨与膝盖的负担减轻不少,借此可以拉长跑者在场上的时间;
跑动时我不确定是否真有感受到boost所强调的反弹力,但落地的每一步都可以说是舒适的,欸~该怎么说呢?...就称作「温和的反馈力」好了,因为相较于adizero Takumi Ren来说,adizero Takumi Ren的反馈力是直接且强烈的,长时间下来对双脚也是一种考验,若让我选的话energy boost的在整体评价上自然是胜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