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其他已经发布并上市的游戏手机,ROG Phone 最为核心并且独特的优势就是华硕为它标配的各种丰富的外设配件。本篇就给大家展示和分享楼主对于这款手机的所有配件的实际使用体验,为那些纠结该不该买配件、买哪些配件的小伙伴提供一个参考。
华硕ROG Phone 大概可以算是 2018目前Top 3有趣的手机产品,之前看站内的值友的开箱分享,也忍不住心动入手一台。因为自己平时就比较喜欢玩游戏,所以这次选择的是全套配件(虽然大部分配件可能都用不着,但谁知道呢~~~)
所以本篇主要侧重于全套配件的体验,至于开箱部分就简单带过。全套配件包括随手机附赠的“AeroActive Cooler主动散热器”、需要额外购买的“GameVice手把”与“ASUS WiGig无线投影基座”、“Type-C五合一扩充基座”、“Desktop Dock桌上型游戏基座”以及楼主最喜爱的一秒变掌机“TwinView双屏幕基座”。
对有兴趣、但还在观望,纠结“ROG Phone 应该买什么配件”的玩家来说,但愿本篇文章能给大家一个参考,要是已经决定一次买好买满的话,或许也能帮到一些比较抓不到的痛点。
重点规格:
‧6 英寸 18:9 比例 84.5% 占比 2,160 x 1,080 AMOLED 屏幕
‧屏幕具备 60 / 90Hz 更新率与 1ms 的反应时间
‧屏幕支持 DCI-P3 108% 广色域、DCI-P3 10,000:1 对比度、 HDR(模拟)等
‧机背 ROG LOGO 具备呼吸灯,也支持 Aura RGB / Sync 灯效同步功能(尚无法与笔电同步)
‧屏幕两旁设有双喇叭,支持智慧扩大器与 7.1 环绕音效
‧配置高通 S845 处理器、Adreno 630 GPU
‧8GB LPDDR4X Ram、128 / 512GB UFS2.1 容量
‧4,000mAh 电量,支持充 33 分达 60% 电量的 HYPERCHARGE 快充功能
‧支持 10V 3A 30W QC4.0、PD 3.0 快充
‧具备 3.5mm 耳机插孔与 USB-C 连接埠
‧机身右侧有两个可自订屏幕触控点的 AirTriggers 超音波触控感测器
‧机身内建新设计的震感回馈技术
‧可让 CPU 维持高频段的 X-Mode
‧专属的 ROG 桌布、APP Icon 设计风格
‧可调 Aura 灯效、检视处理器、RAM 资讯与调整风扇的游戏中心
‧三层散热板组合的 CameCool 3D 均温板冷却系统
‧支持 802.11a/b/g/n/ac/ad (5G, 2x2 MIMO) ; WiFi-Direct;NFC
‧侧边设有加装各式配件的专属 48pin 连接埠
‧强化散热的 AeroActive Cooler 空气动力风扇配件(随机附赠)
‧AeroActive Cooler 侧边也有 3.5mm 耳机插孔与 USB-C 连接埠
‧有支持 802.11ad 高速传输技术的 WiGig 底座与操控器手把 Gamevice
‧可搭配屏幕、键盘与鼠标的桌机转换底座 Mobile Desktop Dock
‧提供双屏幕掌机模式的 TwinView Dock
‧主镜头为 1,200 万 SONY IMX363 感光元件(1/2.55”)、1.4um 单位画素
‧主镜头 f/1.7 光圈、等效 26.6mm
‧支持 4 轴光学防手震、0.03s 相位对焦
‧副镜头为 120 度等效 12mm 超广角 f/2.2 光圈
‧前镜头 800 万画素 f/2.0 光圈 广角 84 度(等效 24mm)
‧双卡槽为双 SIM 卡(不支持 microSD),支持 4G+4G 双卡双待、5CA(台湾因频段仅 4CA)
‧机身尺寸 158.83 x 76.16 x 8.3mm、重量 200g
手机测评好文
ROG Phone 唯一随机附赠的配件,就是这款“AeroActive Cooler主动散热器”,这边也简单复习一下.....正面可以看到有着内含风扇的散热鳍片,下方也有支持Aura Sync同步灯效的ROG“败家之眼”。
外型
可开启方便安装
背面
借由中央的客制48pin连接埠连接后,就能包覆手机中央,虽然遮住了原本的ROG Logo,但散热器上刚好能代替,看起来一体感也相当不错。
因应横向游戏时,要是3.5mm耳机插槽与充电孔在左方(机底)时,可能会影响操作手感,在主动散热器的底部,也同样具备3.5mm耳机孔与USB-C连接埠,并同样有着最高30W QC3.0+QC4.0/PD3.0的快充能力。
由于主动散热器、以及稍晚会介绍的TwinView双屏幕基座都设有风扇模组,连接时手机也会提醒风扇声会影响通话、录音的声音,如果会使用到内建麦克风的状况下,手机预设也会自动将风扇关闭;当然也能在游戏中心的设定中做调整。
AeroActive Cooler主动散热器也能搭配选配的ROG Phone保护壳做搭配,保护壳具备可拆中央背盖的因素,严格上来说也能支持Type-C五合一扩充基座;但桌上型游戏基座、GameVice手把以及TwinView双屏幕基座则是因保护壳上下方会卡到的关系,并无法做完善支持。
不过因应ROG Phone的玻璃机背,以及玩游戏可能造成的摔伤,楼主还是建议保护壳一定要列在必买的配件清单中.....
毕竟名称上写着“主动散热器”,当然也要来检视一下装设前后的散热能力。这边就直接以X Mode效能模式作为开始,并搭配《黑色沙漠M》做测试。起始的背盖温度为34度、电池与CPU各为36/40.1度;跑游戏10分钟后,背盖一样为34度,电池与CPU则是上升至37/41.8度。
起始背盖34度
电池36/CPU40.1度
10分后背盖34度
10分后电池37/CPU41.8度
同步以CAT S61的FLIR感热功能检视屏幕温度,起始屏幕为33.5度,10分后则是33.7度。
起始屏幕33.5度
10分后屏幕33.7度
接下来改以安装AeroActive Cooler主动散热器后,同样以X-Mode搭配《黑色沙漠M》进行测试(风扇这边我直接开最大了),起始背盖温度为28度、电池/CPU 32/36.5度;10分后背盖升至32度、电池与CPU则是35/39.1度;20分后背盖同样维持32度、电池与CPU则是36/39.5度。虽然还是有上升,但比起一般手机本体来看,温度的抑制是有成效的。
起始背盖28度
起始电池32/CPU36.5度
10分后背盖32度
10分后电池35/CPU39.1度
20分后背盖32度
20分后电池36/CPU39.5度
同样以CAT S61的FLIR热感相机做拍摄,起始屏幕温度为28.5度;10分与20分后的屏幕也上升到29.7/29.8度;这边也直接以风扇作为侦测点,可以发现散热器在图表温度显示上,整条都是代表低温的蓝色外,10分、20分后的温度也各为偏低的22.7/23.4度;不过风扇因为开到最大声,其实运转的声音相当明显,稍晚楼主再来补一下影片.....但以楼主自己的体验,如果是有通话相关需求的话,应该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起始屏幕28.5度
10分后屏幕29.7度
10分后风扇处22.7度
20分后屏幕29.8度
20分后风扇23.4度
手机测评好文
一秒变掌机的TwinView双屏幕基座部分,先前开箱也有做些外观的介绍,这里同样做个简单复习。基座正面同样有着支持Aura Sync同步灯效的ROG Logo,中央上方有做几何图形的图案,也有内搭散热风扇。
背面部分可以看到算是厚实的手把,且内部也设置可为手机充电的电池,可以提供手机额外6,000mAh的电量。
设定中也能针对TwinView内建电池的充电方式做自动最佳化的“平衡模式”,以及持续性的对手机供电之“移动电源模式”,在手机上方的状态列也可以看到多了一个TwinView专属的电量指示字段。
在背部与顶部的中央,可以看到标准SD记忆卡以及同样可充电的USB-C充电埠,手把顶端也设有L1/R1的实体按键,位置刚好就是先前ROG Phone介绍的超音波AirTriggers,因此也能透过设定方式自订游戏中的快捷键。
接下来讲一下双屏幕基座的安装方式,首先可以看到基座上盖跟先前的主动式散热器相同,都有一个上拉卡榫方便手机放入的设计,在对准侧面的48pin连接埠后,就能将其密合盖上。此时再将背盖的LOCK推杆锁定后,就完成安装的手续了。
要将手机取出也很简单,先将LOCK解除锁定,再将两手大拇指抵住屏幕左、右下侧,同时施力往上推,就能让手机脱离连接状态并取出。但这边楼主有点事要提醒,不管是在锁定或是解锁时,切记不要拿尖锐的物体抵住LOCK推杆,因为外盒是采塑料设计,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让上面的凸起受伤。
安装说明
安装说明
安装说明
在正确装上手机本体后,就能够以类似掌机的体验来体验ROG Phone了,首先在TwinView基座的下方,则是有与ROG Phone本体相同的6英寸2,160 x 1,080分辨率的AMOLED屏幕,两侧也同样有立体声喇叭,在待机状态时,下方屏幕也会显示ROG的厂商Logo。
解锁完成后,上方手机的主屏幕会以横幅方式显示首页,下方则是以应用程序群作为显示。
这边也稍微提一下TwinView双屏幕基座的喇叭,由于多两颗的因素,在听感上音质变得更为立体外,低音的强度也有提升,整体与主打双喇叭,已经有调效的ROG Phone本体来说,提升真的蛮有感的.....要是不想干扰他人的话,在底部中央也有3.5mm耳机插孔。
开启控制中心时同样是以横幅方式呈现,这边另外提一下,在上方屏幕开启游戏时,就无法开启游戏精灵快速开启并调整相关功能,这点在其他配件上也会出现类似的状况。
有了双屏幕基座后,虽然仅是搭配一只手机,但能借由上/下屏幕同步开启两个想要使用的APP,这边也简单拿了游戏以及浏览网页做示范,基本上可以搭配一些你想得到的功能、甚至直播、拍照也不是问题。
以游戏玩家来说,最常使用的应该还是同步开启两个可挂网的游戏.....一次挂两台,效率可以说是满满满啊~
这时候脑筋动得快的玩家,应该就会思索一件事情,那我可不可以用TwinView双屏幕基座双开呢?可以!不过要先搭配手机内的“应用分身”功能,而且要看该游戏能不能支持,但看到《Pokemon Go》有支持,对长辈来说多买个配件就能省一只手机,整个划算起来。
这边也用了比较简单的游戏做示范,但双开的话大多还是以“农”为本的游戏为主,毕竟人生来就一双手,要同时操作两个游戏实在也是有难度啊~
由于TwinView双屏幕基座也设有散热风扇,这边也当然要测一下散热的效果如何。在起始状态下背盖、电池与CPU的温度各为28/32/35.2度,同样将风扇开到最强、并搭配《黑色沙漠M》,下方的副屏幕则是待机状态来检视。
10分后背盖提升为33度,电池、CPU分别是36/41.1度,20分后背盖、电池与CPU也进一步来到34/37/46.8度。可以发现或许是因为副屏幕关系,整体的温度抑制相较AeroActive Cooler来说是来的逊色一些。
起始背盖28度
起始电池32/CPU35.2度
10分后背盖33度
10分后电池36/CPU41.1度
20分后背盖34度
20分后电池37/CPU46.8度
搭配CAT S61的FLIR感热仪做侦测,起始屏幕为32.1度、10分后屏幕升至33.4度,背盖风扇区域则是24.7度,20分后的屏幕、背盖风扇则分别为32.5/26.5度。与AeroActive Cooler的温度相较之下也是比较高的。
起始屏幕32.1度
10分后屏幕33.4度
10分后背盖24.7度
20分后屏幕32.5度
20分后背盖26.5度
ROG Phone除了稍早介绍的TwinView双屏幕基座有着类似掌机的体验之余,也有一款与GameVice配件厂商所专门设计的专属手把,且也能搭配ASUS WiGig无线投影基座,将画面无缝投置大尺寸屏幕中,此时手中的手把就变成摇杆了。
这里直接来看一下基座后方的连接埠,左至右分别是HDMI、USB-A、电源插孔以及实体开关,而WiGig基座支持高通802.11ad 60GHz无线技术,以官方的数据来看,可达到20ms的低延迟反应速度,稍后我们也会做个简易测试。
在开机后,机身内以及正面下方的指示灯中,会先显示蓝色表示未连线状态,完成与手机的连线后,则是会以橘色做代表(果然是ROG)。
连接前灯号
连接前灯号
连接后灯号
连接后灯号
要与手机配对也相当简单,只要从设定、或是控制中心的专属快捷键,以类似Wi-Fi的连接方式,就能轻易与WiGig基座连接。
设定
控制中心
至于GameVice手把,先前开箱时有做介绍,这边就简单带过,在左方有着四向十字以及一个多向蘑菇头与两个实体按键,右边则是有XYAB、实体按键与另一个多向蘑菇头,手把顶部分别有着L1/L2/R1/R2四个按键。
右侧手把底部也有可充手机的USB-C以及外接耳机的3.5mm插孔。
可以发现GameVice手把是连接手机底部的USB-C Port,楼主这时候也突发奇想,那可不可以同步搭配AeroActive Cooler主动散热器呢?这边就直接装上去,看起来也是蛮重装的.....
背面因为GameVice手把有弹性的固定带,所以只能包覆在AeroActive Cooler的上方,看到那么不对劲的安装方式,相信结果如何大家应该有个底了.....就算可以成功安装,但AeroActive Cooler会完全没有反应,也无法自动触发,所以散热就要靠手机自己的”GameCool 3D System”散热系统了。
摇杆的操作也相当简单,借由游戏精灵内的设定,就能手动因应游戏不同,自订各个摇杆按键的对应位置,像《Free Fire》就有直接做设定,其他游戏的话自己设定是要花一番功夫就是了。
手把在搭配WiGIG无线投影基座后,不需要什么繁琐的线材拘束,单拿着手机就能直接将画面投设置大屏幕中,像是浏览网页、看影片爽度都提升不少;另外,WiGig也能同步支持上面说的TwinView双屏幕基座,如此就能一边以大屏幕看片,一边农装了。
搭配 SONY的85英寸大电视,拿来吃鸡真的是相当奢侈啊.....
GameVice手把没有办法搭配AeroActive Cooler主动散热器做散热,只能单靠手机本身,这边也简单检视一下搭配85英寸电视时的温度状况。在起始状态下背盖温度为28度,电池、CPU各是32/38.5度。在游玩十分钟的游戏后,背盖温度来到36度,电池与CPU则是来到颇高的39/48.8度。虽然游玩时没有什么状况发生,但手机握持时的温度是有点高的.....
起始背盖28度
起始电池32/CPU38.5度
10分背盖36度
10分电池39/CPU48.8度
手机相关攻略好文阅读
在ROG Phone的配件中,有两款的属性算是蛮相近的,其一的Type-C五合一扩充基座算是Desktop Dock桌上型游戏基座的简易版本。这边也来复习一下,本体设计与WiGig相同都是以ASUS为设计风格,侧面有着网络插孔,以及USB-C供电孔、两个可连接键鼠的USB-A以及HDMI等连接埠。
本体
侧面网络插孔
另一面有各式连接埠
连接时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地方要释疑一下,把USB-C连接到手机底部,需要连接到48pin的专属连接埠才有办法使用,不然就会毫无反应。
Type-C五合一扩充基座最简单的用途,就是借由HDMI连接线与屏幕、电视做连结,借此将手机画面放大至屏幕做输出。
这边也附上简易的连接状态,只需要多一条HDMI线就能搞定。
Type-C五合一扩充基座同时也能提供键盘与鼠标连接,来到类似电脑的操作状态;但这边会有一个问题出现,连接鼠标时没有问题,键盘的话则是会出现正确连接时,却无法正常使用的状况。先别慌刚~不是扩充基座或是键盘坏掉,马上告诉你解法!
还记得Type-C五合一扩充基座有个USB-C的充电孔吗?只要搭配变压器连接基座后,就能让原本电力不足以使用键盘的状况获得解决.....
这边也附上连接状态,要是觉得现场无线网络有点不稳的话,也能同步搭配实体网络插孔做使用。
装置实体键盘后,在手机中也能看到关于键盘的相关设定,以及快捷键组合可选;另外,在游戏中也有专门的键鼠设定。
与刚刚介绍的GameVice手把相同,在玩游戏时也能根据游戏的虚拟按键,借此对应到实体键盘以及鼠标上,让手机游戏(尤其是FPS相关)能有更好的操控体验。
手机相关攻略好文阅读
最后一款配件以楼主来看,应该算是可让ROG Phone在移动电竞的概念中,顺利扩大的Desktop Dock桌上型游戏基座,这边也以先前的开箱照快速复习一下外观。比较重点的地方在于,左侧有着SD卡插槽、供PC连接的USB Micro B 3.0以及Display Port 1.2连接埠。
在后方则是有供电用的USB-C、四个USB 3.1 Gen 1 Type-A、4K 60Hz Display Port、4K 60Hz HDMI输出、RJ-45网络、3.5mm耳机插孔与mic等连接埠。
正面
连接埠一览
桌上型游戏基座其实与Type-C五合一扩充基座用途蛮类似的,但实力可以说是威力加强版本。借由与PC连接后,就能借由单个屏幕完成手机、电脑之间的无缝使用体验。
在连接状态下,可以发现呼吸灯不是先前一直介绍的ROG Logo了,反而是从右上到左下的一条LED灯条。
要与电脑连接时的状态解析,基本上就是供电、HDMI与键鼠(插在电脑上也可以),最重要的则是与PC相连接的USB Micro B 3.0以及Display Port 1.2。
在一般电脑模式下,则是可用一般使用电脑的体验,一旁连接在基座上的手机,可以顺便充电外,一般使用、玩游戏也绝对没有问题。
切换为手机为主的画面时,在主屏幕(电脑或是电视等外接屏幕),与TwinView双屏幕基座一样是无法使用游戏精灵的,此时主屏幕基本显示的状况则是以主要的APP应用程序为主。
在底座正面左方,有着可切换PC以及手机Mobile的实体按键,可无缝在屏幕间切换电脑与手机的使用画面。
PC模式
Mobile模式
在Type-C五合一扩充基座有提到的键鼠模式,其实就是切换鼠标以及虚拟按键控制情境的方式。虽然有点难懂,简单来说,关闭键鼠模式时,就能透过鼠标直接在屏幕上点击选项、退出游戏等;要玩游戏时,则是以开启键鼠模式,以先前实体键盘、鼠标设定并对应游戏中虚拟按键,借此就能透过键盘与鼠标来游玩手机游戏。
键鼠模式开
键鼠模式关(注意鼠标)
手机相关攻略好文阅读
来到总点的时候,也算是将ROG Phone这款产品,从外到内几乎都有做描述以及体验了。以第一篇大开箱带来的海量配件,再到已经颇具看头(90Hz的屏幕、相当符合电竞的酷炫外型与呼吸灯)的手机本体,单就设计这件事情来看,确实能大概体会华硕想以ROG Phone定义“移动电竞”这件事。
移动电竞老实说算是这几年才兴起的一项领域,相较传统电竞市场的高效能,搭配各种酷炫外型,并兼顾多种不同类型游戏的优秀体验;移动电竞是以好操作的手机游戏为主,但在操控上无法像电脑有着相当大的操作差异吗?倒也未必,首先以手机因整块屏幕,在按键的操控手感上其实就已经稍稍影响体验,可以发现除了早期的实体手把上,类似的电竞手机也往类似的发展再走;不过多了个手把,也代表轻度玩家在携带上的不易,ROG Phone的解法是以超音波,加上颇似Edge Sense的AirTriggers作为回应。
至于ROG Phone海量配件的诞生,多半也是因应手机这项产品,在操控上可能的弱势上,尽可能的去解决各种痛点;像是以散热、还有充电、耳机孔降低操作不适的AeroActive Cooler主动散热器、还有双屏幕营造类似掌机体验的TwinView基座等,都是为了玩家所设计。
而对于已经耕耘桌上型电竞,甚至习惯大画面的玩家来说,也有手机变摇杆,搭配无线投影WiGig基座的新解,以及轻度的Type-C五合一扩充基座,还有与PC无缝切换、连接的终极Desktop Dock桌上型游戏基座,从此就可以看出华硕对于移动电竞的未来想像,应该就是在“扩充性”这件事上。
不过以经济、实用层面来考量,没有这些配件,单看ROG Phone的话玩游戏也不会有什么糟糕的体验,毕竟大家都已经习惯用手机玩游戏了。会这样说也不是想贬低ROG Phone,或是出一堆周边吸引“败家之眼”的信徒,反而是以手机游戏目前的状况下,能出现创新大突破的相应硬体,似乎游戏上还没有出现类似的杀手级产品。
或许未来手机游戏也会进化到全新的操控局面(AR扩增实境好像蛮有可期待的感觉),不过以华硕设计ROG Phone的概念上,相信应该也能以见招拆招的方式,再推出相应的趣味配件周边因应。至于这次测了那么多配件,楼主还是觉得最棒的地方,就是在于选择性这件事。可以按照自己玩游戏,希望达成的需求,去选购想要的周边,除了是目前电竞手机相当难看到的事情外,也让楼主有种回到以前家机时代,为了《吉他英雄》买吉他、鼓组,射击游戏买感应枪支等有趣的时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