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mron 腾龙 A037 是一颗轻巧、大光圈、价格又合宜的广角镜头,楼主将给大家展示这颗镜头的整体外观和细节部分,对这颗镜头进行测试。本次测试的内容包括锐利度表现、色散表现、 耀光与鬼影分享、边角失光测试和变形测试,并展示这颗镜头的拍摄样张。
楼主手头的相机是尼康D610,这次入的镜头自然也是尼康口的。
入手理由:
每当楼主在出国的时候,不论是出去玩或去工作,我都一定会带一颗超广角镜头,楼主在去澳洲打工旅游的时候,我甚至没有24-70mm的焦段,只有一颗18-35mm超广角就在澳洲待了一整年,所以这次发现Tamron推出17-35mm f/2.8-4,这颗轻巧、大光圈、价格又合宜的广角镜头时,立刻引起我的高度兴趣。
为什么我特别在旅行时特别中意超广角呢?由于50mm或75mm你可以用广的画面裁切出来,但24mm绝对不可能裁切出18mm的画面,更何况有许多时候会真的遇到退无可退的时候,或者超广角镜头可以很轻易地拍出张力很强的作品,所以不管怎样,我出门一定会带一颗超广角,而且自己确实大部分都会使用它。
楼主自己过去手上有的是一颗2000年发表的Nikon 18-35mm f/3.5-4.5D,这颗镜头陪我度过整年的打工旅游岁月,90%以上数以万计的照片都是用它拍的,它又小又轻,相机机身上几乎是永远装着它。回来之后我接手了同事的14-24mm f/2.8G镜皇也卖掉了1835,镜皇画质当然很好,但单颗重量就高达1公斤,比机身本体还重,所以带出门的次数也少了很多,虽然画质锐利、光圈大,但一直很怀念过去那颗好小好携带的超广角伙伴。Tamron这次推出的17-35mm f/2.8-4超广角镜头,而且光圈还达到了f/2.8,几乎是最理想的状态。
至于表现如何,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先来看一下这颗镜头的规格:
镜头的MTF图,原厂以每mm共10条与30条线的标准测试,分别是广角端与望远端的最大光圈表现。
镜片组成为10群15枚,内含
●玻璃铸模非球面镜片x 2
●LD低色散镜片x 4
Tamron 17-35mm f/2.8-4 Di OSD的代号为A037。使用的是7片圆形光圈叶片,而Nikon版也支持电磁光圈功能。前玉镀膜为黄绿色。
镜头在28mm时会缩到最短,17mm最长、35mm次之。
侧面仅有AF/MF开关,没有手震补偿功能。
手震补偿很重要吗?当然重要,但是在超广角镜头上还好。
镜头后端,金属接环,同时也有做防滴防尘胶条。
Tamron在A037首度采用了被称作OSD的对焦马达,全名是Optimized Silent Driver(最佳化静音马达),内部的对焦具有减速齿轮,可以大幅降低对焦驱动器的噪音,可以确保对焦声音尽可能地减少,不会影响画面,同时也比过去的直流对焦马达来得更精确。
Di则是全片幅数码相机使用的镜头。顺带一提,Di II是APS-C片幅数位单眼镜头、Di III是无反相机专用镜头。
相机晒单评测文章阅读
锐利度的部分,我选择了画面的正中央与最角落,而且是用非常高的4570万画素。很严格吗?当然!而且面对的是一颗定价不到4500的镜头。
分别从广角端与望远端的各级光圈来显示,至于表现如何就一起来看看:
首先是广角端:
17mm 中央
2.8
4
5.6
8
11
16
17mm边角
2.8
4
5.6
8
11
16
再来是望远端:
35mm中央
4
5.6
8
11
16
22
35mm边角
4
5.6
8
11
16
22
锐利度的部分镜头中央没什么问题,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广角端光圈全开的边角位置。f/2.8与f/4的表现并没有差很多,要一直到f/5.6才会有较好的画质。同时f/2.8的边角失光也会影响,所以边角看起来会比较暗。各位如果光线充足时,为保有从画面中央到最边角的锐利度,请各位选择f/5.6或以上的光圈值,能够获得最好的画质。
A037一次采用了4片低色散镜片,在镜头中已经不算少了,不过低色散镜片多并不代表就能完全抑制,搞不好是原本的紫边就很严重,所以才需要很多特殊镜片。相对来说,虽然特殊镜片的数量不少,但这颗镜头的价格却能够压在四千五以下,是楼主觉得很厉害的地方。
以下照片分别是在17mm端与35mm端,从最大光圈到最小光圈的位置拍摄。我都是取镜头的最右下角做720 x 720像素的裁切。
17mm
2.8
4
5.6
8
11
16
镜头相关阅读
35mm
4
5.6
8
11
16
22
答案是,没有色散,就算是用4570万画素的D850来测试,楼主依然看不出来有任何紫边或绿边。而且Nikon的机器是没有内建色散抑制的。所以说这个表现就是A037原生的表现。坦白说,真的满厉害的。
耀光与鬼影是强光在镜片与镜片之间,或者是镜片与感光元件之间来回折射与反射所造成的,有些人会觉得那对于画面来说是一种影响,但也有人会觉得那是一种镜头的特殊韵味。高阶镜头都会在镜片上面涂上消除反射的镀膜,例如Nikon的Nano Crystal Coat,或者是Zeiss的T*镀膜,都是为了减少耀光与鬼影的产生。
如果想要耀光与鬼影的产生,就需要大量的强光,太阳是最明显的光源。或者是在阴暗处使用长时间曝光也会非常容易产生要光与鬼影。不过楼主这里不用长时间曝光找镜头麻烦,用的是比较简单的方式,也就是用摄像来看阳光。因为不知道怎么上传视频,这里只好文字描述一下:
A037的表现其实不算厉害,算中规中矩,不过我个人是从来不认为耀光与鬼影是个问题。现代镜头已经不过有像二、三十年前的镜头遇到强光就真的要想办法避开的问题。更何况还有些人去刻意去买那些耀光鬼影很严重的镜头来玩,所以这个部分真的很见仁见智。
镜头相关阅读
边角失光有各种造成的原因,有的挺复杂,但最容易也最直接的说法,就是镜头中央收到的光线会比边缘来得多。特别是在光圈开大时会更明显。边角失光可以透过缩光圈来改善,而Canon与Nikon的机身也都具备有边角失光修正的功能。楼主也在这里替各位检视广角端、望远端、边角失光修正开与关的差异。
17mm开启补偿2.8
17mm开启补偿4
17mm关闭补偿2.8
17mm关闭补偿4
35mm开启补偿2.8
35mm开启补偿4
35mm关闭补偿2.8
35mm关闭补偿4
边角失光应该是所有相差里面最好修正的东西,而且是缩一级光圈立刻有效果。各位对于A037边角失光的表现看法如何呢?
镜头的变形是镜头的中央与边缘的放大率不同导致。镜头边缘的放大率较小,所以影像会向内缩,造成了桶状变形,反之则是边缘放大率较大的枕状变形。而放大倍率的不同其实是要归因于光圈在镜头中的位置所导致。老实说,这真的很有趣,但在此解释实在有些麻烦。楼主推荐各位可以去找冼镜光大大的著作《DSLR:观念、技巧与原理》,对于变形有非常精彩的解说。
17mm
35mm
A037在广角的桶状变形与望远端的枕状变形皆稍微明显,这是广角镜头常见的现象。而且变形无法透过缩光圈改善,但目前的修图软件、机身的变形校正功能都已经能够几乎完全消除变形,让直线都维持直线。所以对于摄影师来说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镜头相关阅读
这颗镜头,其实楼主早就买到手了,但楼主因为有很多早就安排好的行程,所以一直拖到今天,觉得对各位有些抱歉。
Tamron 的镜头还算便宜,原厂的16-35mm不论是f/2.8或f/4,售价通常都很贵,大家可以自行搜索,而且因为是高阶镜头,重量也不轻。Tamron这次的切入点就是缩短1mm变成17-35mm,但我把光圈扩增成f/2.8-4,在镜头外圈上使用塑胶镜身。所以就变成了一个又广又轻巧的镜头。
Canon与Nikon在全幅镜头的市场中就采取了不同的策略。Canon是只有超广角恒定光圈镜头,11-24mm f/4、16-35mm f/2.8L一二三代、16-35mm f/4L,售价分别是1.9万、1.3万与0.7万;Nikon的策略是有14-24mm f/2.8、16-35mm f/4VR、以及两颗18-35mm f/3.5-4.5。售价分别是0.8万、0.7万、0.5万。然后18-35mm在做工上也是感觉比较低价。
楼主认为这几颗“原厂”镜头唯一有对上Tamron A037的大概就是Nikon几年前推出的18-35mm f/3.5-4.5G,这颗镜头也是入门级的超广角,重量轻,但做工质感相当好,楼主认为在镜头外观的设计上还是Nikon比较有整体感,在外观的比例搭配、手感上也很棒。
两颗镜头拿来,我们就规格的部分来做个比较:
▲Tamron 17-35mm f/2.8-4 A037
▲Nikon 18-35mm f/3.5-4.5G
两颗镜头楼主都有,然后两颗镜头我都非常喜欢。Tamron最明显的优势在于f/2.8的光圈,如果你时常要在阴暗的环境下拍摄,或者要上山拍星空,f/2.8到f/3.5还是差了0.7EV,就是ISO1600与2500的差别。但重量就多了接近100克;相对来说Nikon虽然是光圈f/3.5-4.5比较小,但好处是重量真的有够轻,只有385克,这颗镜头跟D600/D610系列是绝配,也是外出旅游非常棒的选择。所以两颗镜头虽然相差近7000元,楼主倒是觉得两者各有特色。从外观与携带性来说我会选原厂1835G,但从规格、表现与预算来说我会选Tamron。
所以这颗A037适合什么样的人?首先,适合初次入手超广角的人,它实在非常适合超广角新手,而且超广角真的不是越广越好,如果是一般旅游使用的话,16~18mm是比较好掌控的焦段,14mm会辛苦一点,而Canon最广的11mm要使用起来,光是要排除掉画面里的东西,让照片具有主题感,其实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17mm好用,然后体积与重量也相对于f/4或f/2.8光圈轻巧,画质也很棒。最后,价格便宜,实在没有理由不推啊!各位如果不满足于24mm的标准焦段,想要朝向超广角迈进的话,Tamron 17-35mm f/2.8-4是非常适合入手的一颗镜头。
样张部分,楼主是用自己2400万画素的D610在日本拍摄的。
NIKON D610 17mm ISO2500 f/7.1 1/60s
NIKON D610 17mm ISO1100 f/4.0 1/60s
NIKON D610 17mm ISO4500 f/5.6 1/100s
NIKON D610 18mm ISO100 f/6.3 1/400s
NIKON D610 32mm ISO100 f/8.0 1/800s
NIKON D610 17mm ISO100 f/8.0 1/320s
NIKON D610 17mm ISO100 f/7.1 1/400s
NIKON D610 17mm ISO100 f/7.1 1/100s
NIKON D610 17mm ISO100 f/5.6 1/200s
NIKON D610 17mm ISO100 f/5.6 1/6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