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OH 理光 GR III 相机搭载全新的感光元件与影像处理引擎,机身尺寸更紧凑的同时拍照能力大大提升,还加入了3轴4级光学防手震与触控屏幕,搭载混合式对焦系统,近拍能力提升至6厘米……可说是全方位的进化。本篇就给大家展示一下该机的外观和细节,分享楼主对该机的实测结果,展示该机的拍摄样张,一起来看看这款新出的机器到底怎么样吧。
相隔近四年的时间Ricoh GR III终于问世!楼主从2005年最初的GRD起就是GR系列的忠实粉丝,手上也保留着2013年推出的GR一代,因此对GR III的出现更是充满了期待。GR III搭载全新的感光元件与影像处理引擎,为了让机身尺寸更加紧凑同时提升近拍能力,同时也采用全新的镜头组;另外加入3轴4级光学防手震与触控屏幕也是前两代GR所没有的新功能,至于在对焦系统方面更是搭载混合式对焦系统,借此提升AF的表现,就连近拍能力也提升至6厘米的距离。Ricoh GR III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进化,但这是否正是GR粉所要的呢?实际表现又是如何就让我们继续看下去吧!
2005年GRD数字化以来,着实带给许多玩家美好的摄影体验,楼主也是受惠的其中一员,走到GRD IV后总算有新的曙光;搭载APS-C片幅的Ricoh GR让新世代GR拥有更精致的影像品质,同时可运用的景深也更宽广,而也是从GR开始才出现FULL HD录影功能。理光的造机思维从来不随波逐流而是特立独行,但随着数位时代的大爆发与日渐萎缩,我想大家从规格方面都能感受到GR III的企图心,市场上相仿的对手也只剩Fujifilm XF10!
GR3 vs.GR2规格
GR3 vs.GR2外盒
GR3规格
正面
镜头伸出
镜筒长度比较
GR III体积明显比GR II短一截,不过因为加入光学防手震机构的缘故,重量反而增加6克;机身变小也使得GR III的握感略逊于GR II,这也是我始料未及的部分,有得必有失这也是非战之罪。
机背一览
屏幕比例
GR III因为机身变短所以舍弃机背原有的“AEL/AFL/C-AF拨杆”,同时取消机背右上方既有的“曝光补偿按键”,这使GR III的操控模式需要重新习惯;再来机背屏幕的比例从过去的4:3改为3:2,对构图及检视原生3:2的照片更有利。
机顶一览
热靴座差异
从初代GRD到GR II这十年间,电源键与快门键的位置一直处于左下与右上的关系,GR III首次改变了这个传统,虽不至于到影响操作,但手感上就是差了那么一丁点(请原谅我的龟毛),曝光模式转盘上的种类也略有不同。眼尖的你一定有发现两机在热靴上的接点有所不同吧!?没错!从GR III开始将全面改用Pentax的TTL闪灯系统,如果你手上保留过去的Ricoh闪灯的话,还是支持单点触发只是需要手动调整出力。
右侧比较
左侧比较
机底
相机晒单评测文章阅读
机身左侧可以看到GR III借由蓝牙取代过去的NFC,这似乎也是近来的趋势,毕竟Wi-Fi遥控或传输都太过耗电。GR III因为取消内闪的缘故,也少了一颗内闪开关;录影前必须透过机身左侧的独立键切换模式,相较于GR II来说就少了Effect效果的独立键。
GR3正面握持
GR2正面握持
GR3背面握持
GR2背面握持
上图其实不容易看出来GR III跟GR II在握感上的差异,握把及蒙皮面积乍看之下差不多,但机背拿掉的空间其实还是会影响到整体的手感,前两代GR的手感及操控感若满分10分的话,绝对有9分的水准,但GR III我只能给7.5分就是了...
GR III的间隔拍摄功能目的就是事后用来制作缩时影片,每张照片的间隔时间最短1秒钟,最长则是60分钟,可自订开始拍摄时间,时间到就会自行启动,拍摄日出缩时再也不怕睡过头啦!比较可惜的是GR III尚未支持由机身建立缩时影片,都必须进电脑处理。
RICOH GR III 28mm ISO400 f/10.0 1.6s
间隔合成最合适应该是星轨这类的题材,每次曝光得到的影像它是以叠加方式来处理,但如果重复叠加的次数过于频繁,还是会有过曝的情况发生。
RICOH GR III 35mm ISO100 f/5.6 2s。以楼主这两张间隔合成的范例来说,大概是拍10秒左右,它会重复纪录画面中曾出现的光轨,但背景或建筑的亮度并不会受影响。
相机晒单评测文章阅读
来看动态范围的比较,测试期间我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拍完两台相机各9张照片,曝光参数与其它设定皆相同,最后再以DNG档案透过LR增减曝光后将JPG输出,看到结果后我察觉到几个异常的状况,首先-3EV将亮度依照原先曝光不足的级数修正时反而会过亮,不过-2EV~+3EV之间就没有这样的问题,这也是GR III比较能接受的范围,表现跟GR II大同小异。
-4
-3
-2
-1
0
+1
+2
+3
+4
-4
-3
-2
-1
0
+1
+2
+3
+4
相机晒单评测文章阅读
GR III随着感光元件与影像处理引擎的全面革新,感光度来到ISO 100-102,400,但因为画素的不同导致裁切后的尺寸略有差异,单纯以GR III来看的话ISO 3200所保留下的细节相当丰富,堪用值大概在ISO 12800左右,整体表现略胜GR II一级。
100
200
400
800
1600
3200
6400
12800
25600
51200
100
200
400
800
1600
3200
6400
12800
25600
原以为GR III的光学结构改变因此星芒的样式会有所不同,但没想到GR III与GR II同样采用9枚光圈叶片,因此星芒的造型及出现的时机也都是一样,如果你本来就喜欢GR系列的星芒造型,那么恭喜你有败家的理由啦!
f/2.8
4
5.6
8
11
16
f/2.8
4
5.6
8
11
16
相机攻略好文阅读
猜测GR III依旧采用过去的多层镀膜技术,在没有遮光罩的辅助下,却能有效抑制光班及光影的出现,即便光圈缩到f/16也只有极轻微的鬼影在星芒旁边,GR III抗耀光的表现真的很不错。
f/2.8
4
5.6
8
11
16
相机攻略好文阅读
虽然GR III未搭载超低色散镜片,但因为最大光圈也来到f/2.8,所以色散的情形并不严重,在f/2.8时在高反差的部分有轻微的紫边,但光圈缩一级来到f/4时变能完全修正色散的问题,拍摄风景时最容易遇到这类的情况,但记得缩一级光圈就能完全改善。
2.8
4
5.6
8
11
2.8
4
5.6
8
11
相机攻略好文阅读
出色的解像力一直以来都是GR系列的优势及特色,不过随着画素提升到2,400万GR III能否延续这项传统呢?!以下楼主测试的光圈范围从f/2.8~f/16,且分别裁切中央及边缘的影像来检视其表现。从f/2.8起就是工作光圈,直到f/11不论是影像中央或边缘都相当锐利,这都还只是用标准预设值拍摄的结果,f/16的光圈则是偏软了些特别是影像边缘处,整体来说依旧维持过去GR的高水准表现。
f/2.8
4
5.6
8
11
16
f/2.8
4
5.6
8
11
16
相机攻略好文阅读
RICOH GR III 28mm ISO250 f/2.8 1/200s
RICOH GR III 28mm ISO200 f/2.8 1/200s
RICOH GR III 28mm ISO200 f/6.3 1/160s
RICOH GR III 28mm ISO200 f/2.8 1/60s
RICOH GR III 28mm ISO800 f/4.0 1/30s
RICOH GR III 28mm ISO320 f/2.8 1/500s
RICOH GR III 28mm ISO100 f/2.8 1/2500s
RICOH GR III 28mm ISO200 f/2.8 1/30s
RICOH GR III 28mm ISO200 f/5.6 1/640s
相机攻略好文阅读
- 似乎没有关闭“曝光模拟”的选项
- 期待可以透过固件更新将GR II的EFFECT效果加入
- 电池续航力降至200张,单天拍摄不够用
- 录影途中不支持手动曝光,也无法连续对焦
- 取消内置闪灯
- 镁合金机身同时拥有比前代更小的体积
- 开机速度比前代更快只需0.8秒
- 内置2GB内存,应急时可派上用场
- 支持Type-C机身充电,亦支持行动电源
- 新增触控功能,触控反应灵敏且支持对焦、拍摄及选单操作
- 工作感光度可达ISO 1600~3200,堪用值约ISO 6400~12800
- 近拍能力提升至6厘米
- 内置3轴4级SR防手震,手持夜拍成功率超高
- 内置ND减光镜,可降低两级的快门速度
- 新增超音波除尘功能,应该可以减少入尘的问题
- 口袋机又能兼顾拍摄手感
相机攻略好文阅读
GR III这次加入触控屏幕可能是为了顺应潮流,又或许是听取用户们的feedback我们不得而之,触控屏幕在选择对焦点时的确更有效率,精准度也比先对焦后构图要高,但相对这也让GR III有双手操作的必要性,跟过去手举起来就拍的那种拍照节奏有极大的不同,身为GR的老派用户这次在拍摄MD时,在GR一、二、三代之间换机拍摄时,更能感受到GR III不论是操作选单或是拍摄上,都需要时间重新适应。特别是GR III取消过去的曝光补偿按键,这应该是GRD时代就养成的操作习惯;但如果你从没用过GR系列,那么可能更容易上手唷!因为你不会有重新适应的问题。
更小的机身确实越易于携带,但对于GR III来说前两代就已经是名符其实的口袋机,在便携性与手感上都保有绝佳的平衡度;不过GR III缩小体积却牺牲了操控感及手感究竟值不值得,还有待时间考验,至少对我来说,我是希望保留过去的AFL/AEL/C-AF拨杆,而且能换取更大的机背空间。话虽如此GR III的手感还是乐胜市面上的口袋随身机,毕竟GR的对手一直以来都只有自己。
GR III确实带来不少改变,包括内文所述的轻量化、防手震、触控屏幕...等等,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还是为了变而变?其实在GR III身上可以看到更多Pentax的造机思维在里面,或许也因为这样GR III似乎少了过去的一些坚持,反而是为了妥协而诞生的产品,当然它的光学表现值得给予极高的评价!不过却让我少了当初那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