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135mm f/1.8 GM 是一颗大光圈定焦人像镜头,该镜头拥有两组 400mm f/2.8 大炮级别的 EXtreme Dynamic 对焦马达,因此对焦速度极快!同时在画质上也有极为优异的表现,重量也维持在1公斤以内。本篇就给大家展示一下这颗镜头的整体外观和细节,测试这颗镜头各种参数,分享拍摄样张。
Sony 135mm f/1.8 GM是拥有极优异对焦速度的人像镜头。对于一颗大光圈人像镜来说,「散景柔美」是第一优先的要素、「画质」也是不可忽略的考量。但对焦速度呢?你可能也体会过85mm f/1.4那种「可以理解」的对焦速度,也大概能明白为什么105mm f/1.4可能会稍微影响一点拍摄节奏。
但这次推出的Sony 135mm f/1.8 GM告诉你,不需要妥协。
这也是我用过的对焦速度速度最快的大光圈人像镜,同时在画质上也有极为优异的表现,重量也维持在1公斤以内,如果你在找一颗适合你的人像镜头,楼主建议各位先参考这篇文章的测试与实拍照片。
镜头全名为FE 135mm f/1.8 GM。镜头体积为9 x 12.7厘米,重量为950克。
相机攻略好文阅读
镜身侧面是AF/MF切换开关与对焦距离限制拨杆,你可以设定为:
全区域:70cm-无限远
近距离:70cm-2m
远距离:1.5m-无限远
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仅有70厘米,放大倍率可以达到0.25x,对数字没什么感觉吗?
这个0.25x在100mm f/2.8 STF上头是要转到Macro的地方,同时70-200mm f/2.8GM的放大倍率也能达到0.25x。
135GM的片结构为10组13枚,其中含有3片特殊镜片:
●eXtreme Aspherical:极限非球面镜片
●Super ED:超级低色散镜片
●ED:低色散镜片而极限非球面镜片是G-Master镜头特有的技术,该镜片会以超高精度做研磨,可以确保散景的光点成相中,可以尽可能地降低洋葱圈出现的可能性。让散景更柔美。
内部的光圈叶片为11片,而且是圆形光圈叶片。第一片镜片为凸形。装上随附的遮光罩之后,俨然成了一支小炮。镜头长度大约就有20厘米左右。
楼主本篇的分享,使用的是 4240万像素的A7RIII拍摄,而因为楼主在前阵子受Sony之邀前往秘鲁拍摄,在行程中我也有带着这颗135mm f/1.8GM前往,不过该旅程照片都是使用A7III拍摄。
相机攻略好文阅读
通常楼主不看镜头的MTF图的,下图左边是f/1.8光圈全开,右边是f/8,通常楼主都看左边的图。
纵轴是能够呈现细节的量(以%为单位),横轴是镜头中心点到边角的距离(以mm为单位)。基本上线条越贴近图的天花板越好。橘色的线是拍摄的画面每mm 10条线的标准、绿色线是每mm 30条线的标准,你看那条橘线根本是贴在顶端上,而绿色线在镜头的最边缘处也能够呈现80%的水准。光看测试图表你可能没什么感觉,请看看楼主实际拍摄的成果:
中央
1.8
2
2.8
4
5.6
8
边缘
1.8
2
2.8
4
5.6
有够夸张!f/1.8的边角表现,几乎与f/8完全相同,基本上你如果不是真的很细看,很难看得出来。
上一次楼主见到这种光圈全开,但画质跟f/8差不多的镜头,大概就是动辄三四万以上的Zeiss Otus系列了吧。Sony你真的很夸张!
相机攻略好文阅读
我觉得把锐利度做到很好,其实每一家大厂应该都能够做到很接近,就看愿不愿意做、想不想下重本。但一般如果你有用过中望远或望远的大光圈镜头,对焦速度通常不会非常快,例如85mm f/1.4,或者是105mm f/1.4、135mm f/1.8这些镜头,我说的不单只是Sony,而是各家厂商的这个焦段,对焦速度都不能说算快,理由很简单,焦段要长、光圈要大、镜片要好,结果当然就是重量很重,对焦马达的负担自然很吃力。
Sony自家的85mm f/1.4GM自然也逃不过这个宿命,所以135mm f/1.8GM怎么做?
我们都知道对于 400mm f/2.8这种大炮来说,内部有一个驱动力很强的 EXtreme Dynamic对焦马达。只有这样强的马达,才能够应付得起体育赛事中瞬间千变万化的状况。135GM也放了这种马达,而且一次就用了两组!这让楼主有种杀鸡就要用牛刀的感觉。
135GM的内部结构,镜头的前后各有一组XD线性对焦马达,400mm 2.8GM只有一组。
总之,这是楼主见过该焦段大光圈镜头中,对焦速度最快的镜头。当然,上个世纪90年代的Canon 135mm f/2L与Nikon 135mm f/2DC不在此列,但举凡现代的85mm f/1.2或f/1.4、105mm f/1.4、135mm f/1.8,我敢说没有一个是对手。
135mm f/1.8GM的对焦速度之快,已经是70-200mm f2.8GM,或者是400mm f/2.8GM的等级。最大的功臣,就是用了炮级镜头的对焦马达。
光就这一点,135GM就相当值得我推荐。
这是某次参加车骑活动的样张,将近四百多名车友,从头到尾我所用的只有这颗镜头,100%都是使用135GM拍摄、100%都是光圈全开。各位可以参考其他家的135mm f/1.8,或者是105mm f/1.4之类的长焦大光圈镜头,看有没有办法做到这种成功率,我不敢说张张准,但说真的,这种焦段与光圈,有这样的对焦速度,很-恐-怖。
镜头相关阅读
如果你想要获得明显散景的话,在镜头的规格上,你可以靠[长焦段]与[大光圈]两种特性来着手,通常大光圈人像镜头都会有这两种特质,例如85mm f/1.4、105mm f/1.4、135mm f/1.8等等。而105mm f/1.4与135mm f/1.8两者出来的散景可能是差不多的,因为焦段相近,光圈也差了一点。但我想105mm f/1.4的镜头体积会更大一些。
而85mm与105mm、135mm则是有焦段运用与距离上的问题,其实没有谁好谁坏,就看摄影师喜欢使用那个焦段。但如果你想要尽可能地获得明显的散景,焦段越长越好、光圈越大越好是铁律。
这里楼主来看看在同样的两个距离下,从最大光圈f/1.8到最小光圈f/22所表现的散景:
1.8
2
2.8
4
5.6
8
11
16
22
1.8
2
2.8
4
5.6
8
11
16
22
135GM的散景柔美,很符合楼主所说的「奶油味」。近拍时的散景虚化也做得非常好。
ILCE-7RM3 135mm ISO1600 f/1.8 1/160s
拍这种人带景的画面,而且是带"很多景"的画面,135mm f/1.8能够做到非常特殊的表现。85mm f/1.4可能就是一个薄薄淡淡的散景、如果你用70-200mm f/2.8的200端加上光圈全开,可能也会是薄薄的,但你要退超级远。
135mm f/1.8GM让我对这种非常奇妙的构图方式上了瘾,你能够同时具有全身人像带大景的构图,但同时又能够明显的虚化背景,我认为在镜头中算是很少见的感受。而且你还可以使用Sony的眼控对焦,把人摆旁边一点也没关系。真是压垮稻草下的骆驼。
f18-gm_004-130x130.jpg" price="13500元" link="https://g.click.taobao.com/q?pid=mm_17056287_20928532_314788294&rf=https%3A%2F%2Fzhizhizhi.com%2Ftbtm%2Findex.php&rd=2&et=26540054&pgid=6f2532bc128fd0047b58e1be48e49446&type=0&ct=itemid%3D589631405928%26url%3Dhttps%253A%252F%252Fdetail.tmall.com%252Fitem.htm%253Fid%253D589631405928&v=1.2&ttype=1&cm=625%2C184%3B653%2C135&ck=&cw=0" shop="天猫商城"]
楼主依照与过去相似的标准,在强烈的阳光下背光拍摄,枝叶中的缝隙是非常容易出现色散的地方。这里我分别就机身的数位修正开启与关闭,来看看在各级光圈下色散程度的差异。
开启修正
1.8
2
2.8
4
5.6
8
11
16
22
关闭修正
1.8
2
2.8
4
5.6
8
11
16
22
成果有些令人吒舌,因为不管开启或关闭数位修正,结果都是没有色散所产生的紫边。老实说,我看不出来。应该是拜1片超级低色散与1片低色散镜片之赐。
等等...别人都放好几片低色散,你们只放两片都能做到同样的成果,到底为什么...
在强光进入镜头时,因为大量的光线进入,会导致光线在镜片之间折射与反射,进而让画面中出现了不该出现的色斑与色块。甚至相机的感光元件本身也会反射光线到镜头。所以厂商通常会把消除反射的材料蒸镀在镜片表面,这样反射与折射就会被镀膜以光波干扰的原理抵消。楼主用影片的方式来呈现镜头的耀光与鬼影。拍摄时镜头全程都有使用遮光罩。
楼主认为耀光与鬼影的部分,135mm f/1.8GM的表现算是普通,不过我个人是满喜欢这种东西的。
镜头相关阅读
所谓的口径蚀,是指散景的光点会在边缘会呈现猫眼形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非常简单。当你把光圈开大时,从镜头前端的侧面看光线进入的区域,可以发现该区域会是呈现猫眼形,这也就是为什么口径蚀通常都是出现在画面的四周,而且缩光圈就可以消除。
楼主来看看135GM的口径蚀表现:
1.8
2
2.8
4
5.6
8
11
16
光圈缩到f/2.8几乎就可以消除。但我觉得这倒是一种特色,不算是镜头缺点就是了。顺带一提,有些镜头是刻意设计没有口径蚀的,例如楼主测试过的100STF或它的前一代A环的135mm f/2.8STF。
楼主来看一下口径蚀实际拍摄人像的例子。这里楼主找两个比较浮夸的画面来让各位参考:
ILCE-7RM3 135mm ISO500 f/1.8 1/160s
ILCE-7RM3 135mm ISO200 f/1.8 1/160s
彗星相差通常是在超大光圈镜头中楼主才会看,例如f/1.4或f/1.2的镜头里。这里楼主刚好有遇到合适的场景,可以来看看135GM彗星相差的表现。
彗星相差是指,镜头边缘的光点,会以中心朝外的方向发散。本来应该是圆形的光线,看起来就会像是彗星一样的形状。所以这种照片你只要对焦在边缘,并且找有很多光点的地方就很容易看得出来,请各位点开下方大图,看右上角的地方:
ILCE-7RM3 135mm ISO160 f/1.8 1/160s
有彗星相差吗?有,但非常不明显,通常会特别说明会修正彗星相差的镜头都是顶级中的顶级,至于这颗135mm f/1.8GM的表现,我想是因为光圈不够大到足以发现彗星相差。而G MAster镜头里面有哪颗镜头有特别注明能够消除彗星相差呢?答案是前阵子推出的24mm f/1.4GM。
镜头相关阅读
边角失光楼主常听到人家说镜头四周暗暗的就称为暗角,如果要说得专业点,楼主称为边角失光(Vignetting)。大多数的状况来说,边角失光是光线斜射进入镜头之后,进光亮因为会受部分镜头内的结构阻挡,不仅仅会造成刚刚说得口径蚀,当然会有部分的亮度也受到减损了(猫眼形的光亮面积一定比圆形来的小嘛),这就是边角失光。不过与口径蚀一样,光学边缘失光能够透过缩光圈来改善。
这里的拍摄都是有开启镜头补偿,从f/1.8一直到f/5.6。
1.8
2
2.8
4
5.6
镜头相关阅读
本篇文章的实拍照片是使用4240万像素的A7RIII,拍的是女朋友,100%都是JPEG直出未修图,但传上来以后,可能会被压缩。
ILCE-7RM3 135mm ISO100 f/1.8 1/250s
ILCE-7RM3 135mm ISO100 f/1.8 1/500s
ILCE-7RM3 135mm ISO100 f/1.8 1/500s
ILCE-7RM3 135mm ISO100 f/1.8 1/800s
70厘米的最近对焦距离,搭配f/1.8光圈,其实并不是这么实用。我想上面这张照片还可以再更近一些,但在这样的距离下,我就是连呼吸都会让画面脱焦。另外,各位可以看看光圈全开时在这样的距离下所表现的锐利度,这里你不只可以数眼睫毛,还可以清晰的辨认上头睫毛膏的厚度。
ILCE-7RM3 135mm ISO100 f/1.8 1/1000s
ILCE-7RM3 135mm ISO100 f/1.8 1/500s
ILCE-7RM3 135mm ISO100 f/1.8 1/640s
ILCE-7RM3 135mm ISO200 f/1.8 1/160s
ILCE-7RM3 135mm ISO320 f/1.8 1/160s
ILCE-7RM3 135mm ISO100 f/1.8 1/160s
镜头相关阅读
100mm以上的人像镜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其实各家厂商对于「人像镜」的范畴,一直都有优秀的选择,只是过去楼主多数都还是认为,人像镜大约就落在50、75、85mm的范围左右,近几年来各家厂商似乎开始把100mm以上的镜头塑造成人像镜,好像也变成一种流行似的。
Nikon与Sigma的105mm f/1.4、Sigma的135mm f/1.8、Sony的100mm f/2.8 STF,这些都是近三年的新产品,人像镜的范畴已经逐渐从100mm、105mm往135mm的方向前进,过去是真的很难有在短时间内有这么多优秀的选择,未来是否有机会再让楼主见到十年前的200mm f/2时代?其实我想是满有可能的。
速度、速度、速度我最爱这颗镜头的地方就是它的对焦速度。
过去你是根本不可能见到望远大光圈人像镜有这样的对焦速度表现。我要再说一次:135mm f/1.8GM用的对焦马达,是400mm f/2.8GM的XD Linear,是Sony扭力最大、速度最快的对焦马达,而且它用了两组,400mm f/2.8GM只用了一组。
所以对焦起来无敌快,同样性质的产品中可以说是毫无对手,其实它用起来就像是70-200mm f/2.8GM一样,你有望远焦段、也能拥有绝佳的画质、f/1.8的大光圈,但同时,你也不会在对焦速度上有所妥协。
摄影师使用它,是不会影响到拍摄节奏的。
再来画质的部分,最边角的锐利度,光圈全开表现几乎与f/8完全相同、紫边趋近于零、边角失光不明显、几乎没有任何变形(但楼主目前还没有特意去测,只有根据使用经验),而且重量也满合理。坦白说,楼主觉得这对于摄影师来说是一颗趋近于完美的人像镜,再加上极为优异的对焦速度,我很难给你「可能对于某些使用者比较适合」的这种忠告,我想任何摄影师拿到这颗镜头,都会有一种上瘾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