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画面:
1.2
1.4
2
2.8
4
5.6
8
11
16
边角部分锐利度测试:
1.2
1.4
2
2.8
4
5.6
8
11
16
就算是在5000万这种超高像素的超高标准之下,对于G-Master系列也完全不是问题。中间就不用费心看了,MTF图通常都是直接封顶,我们好奇的是边角的画质表现。我选的位置是画面的最边缘,但就算是光圈开到f/1.2你也很难明显的看出来跟f/8的差别。就我的观察来说,画质最好的部分大约落在f/2.8的位置。不过我认为f/1.2光圈全开是真的可用,如果你不非常认真的看,你是无法分辨出f/1.2跟f/8的差异。
锐利度一直都不是GM系列要担心的事,但50GM真的太可怕了。
通常你要说镜头是24-70mm还是70-200mm,我们对这个产品的对焦速度心里自然会有个底,不是很快就是爆快。但如果你说这颗镜头是50mm f/1.2,嗯...通常我就会给你一个保留的态度。
超大光圈镜头的对焦速度不快,通常是因为内部对焦的镜片较大、重量重,导致对焦速度缓慢。而第二个理由是对焦精度要求很高,因为光圈越大景深就越浅,当对焦距离很近但光圈又很大的时候,景深通常是只有几个mm在前后移动,所以对于机身的合焦辨识能力要求会非常高。
所以Sony 50mm f/1.2GM的对焦速度如何呢?
一开始我把对焦的距离拉到40厘米,也是这颗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这个位置到无限远处,通常也就是一颗镜头对焦行程最长的地方,对焦时间也会特别长。但50GM却可以很快就从最近到无限远。以我的经验来判断,就算不限定定焦或变焦镜头的标准来看,50GM的对焦速度都可以算是「非常快」的等级。而这样的速度放到影片后半段,对焦距离约1米的情况下,速度的表现会更加优异。
以我实际的使用经验来说,这颗50GM的对焦速度完全不需要担心,你可以屏弃过去对超大光圈镜头对焦很慢的这个印象。
然后这次刚好还有拍到人像,所以顺便做个影片的自动对焦。下面两则影片都是在晚上的低光源环境所拍摄,没有另外人工补光。
我每次都很好奇,Sony你把录影的对焦做得这么强,要叫那些练追焦练了几年的摄影大助情何以堪?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拿一台Sony的相机、用f/1.2这么大的光圈拍摄,还能够把焦紧紧的锁在主体的眼睛上。Sony先进的眼部追踪对焦系统的推出,让追焦这件在过去需要大量经验与练习的工作,变成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基本功能,真的非常了不起。
镜头相关阅读
见过相片中的物体边缘有不该出现的紫色光吗?那就是所谓的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在强光下的物体边缘会特别明显,若各位有戴镜片眼镜,可以用镜片四周来看看电灯,想必就能够明白。普通镜片与LD镜片在光线通过镜头后所产生的色差,因为光线是由不同波长的光所组成,而透镜会因为不同波长的色光而会有不同的折射率,所以光线通过镜片时不同波长(颜色)的光线就会被散开来,这种透镜无法将所有波长的光线聚焦在同一点上的现象就被称为色差。
已修正
1.2
1.4
2
2.8
4
5.6
8
11
16
未修正
1.2
1.4
2
2.8
4
5.6
8
11
16
从图片可以看得出来,50GM在光圈开大的时候,不论是开或关闭紫边抑制都会有紫边的存在。而紫边在光圈缩到f/2的时候会明显的减少。不过也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测试的情况下开启机身内建紫边抑制,并不能大幅的减少色散的发生。
如果各位在意紫边的表现,我依然会建议开启机身校正,或者是稍微缩光圈。但最有效的,我想还是直接通过电脑软体的紫边抑制功能。
耀光与鬼影两种现象是光线在镜片与镜片间,还有镜片与感光元件之间反射所产生的结果。耀光会让画面的亮处会有一片降低对比度的情况,让亮部附近的画质不清楚;如果画面中出现不该出现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光点就是鬼影(又称光斑),镜片上使用镀膜就可以减少反射,让耀光与鬼影出现的机率降低。
50GM采用了新的Nano ARII镀膜,可以比一代更有效的消除耀光与鬼影。这个镀膜技术首先被用在去年推出的12-24mm f/2.8GM中,那时候我们已经看到Nano ARII表现远胜使用AR一代的12-24mm f/4G。
在50GM的展示中,画面直接对着太阳的情况下,只有在缩光圈的条件里有稍微可见的鬼影,光圈稍微开大时就会完全消失。